当前位置: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舞台创演不能“唯大制作论”

舞台艺术作品演出时间的长与短,其实是一个辩证的话题。俄罗斯话剧《静静的顿河》八小时演出成就了史诗气象。图为该剧剧照。 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删改提高版让现场观众热...[详细]

坚持守正创新 推进文化惠民

陕西渭南一元剧场文化惠民 在陕西省渭南市,得益于当地政府持续开展的一元剧场文化惠民活动,人们花一元钱就可以欣赏一场秦腔大戏,剧团与观众双向奔赴,资深戏迷直呼嘹得很;在浙江...

以演艺作品助推中外人文交流

当前我国舞台演艺在国际传播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也存在传播的浅层化国外受众对演出背后深层文化意涵理解不足、文化误读、文化认同不够、在国际传播上呈散点化、碎片化,缺乏系统...

要坚持戏曲的“大众化”,不要“封闭化”

任何脱离时代,脱离当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无法与当下的社会生活、民众情绪、时代问题相呼应的艺术,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这是戏曲人的共识。2001年5月,昆曲入选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

文艺评论不可过度迷恋“大判断”

近日,某犯罪悬疑片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有评论称这是情绪奇观电影的胜利。无独有偶,在舞台艺术领域也常有某部作品火爆出圈后,观众以此推论某某题材从此崛起的情形。这类评论多见...

让“老带新”带出品牌和实效

7月26日,新郑市豫剧团在北京湖广会馆上演沉浸式豫剧《破洪州》。 我国戏曲的历久弥新与其活态传承密不可分,老带新传帮带的方式作为戏曲传承中的重要规律和有效方式,一直被很多院团...

红色题材戏曲中那抹亮丽的色彩 ​——新时代戏曲舞台军人

伴随着红色题材剧目创作不断走向成熟,戏曲舞台上的军人形象向着更具现代性的人物形象靠拢。 《伪装者》 军人形象是红色题材戏曲现代戏中重要的人物形象。1931年戏曲舞台上出现了一出...

戏曲编剧须回归戏曲本体

戏曲唱词的编写要根据剧种、题材、人物的不同气质展开。数百年间,戏曲的唱词风格已经形成定式,什么情境需要古意盎然?哪一部分需要插科打诨?都需要根据戏曲特性和戏剧情境去研究...

文艺评论正当时 ——写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

十年前,北京城果实飘香、秋色斑斓时节,迎来了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给包括文艺评论工作者在内的全国文艺工作者带来极大启迪和鼓舞。今天继...

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

立足戏曲艺术本体,彰显中华美学神韵 ——评刘祯《骊珠一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祯主编的《骊珠一串声韵和中国戏曲鉴赏》为我们的戏曲艺术鉴赏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该书由前言和上下两编构成,经纬交错,自成体系。前言如同导游带领读者...

文艺百花永远绽放在人民的大地上

为谁创作、为谁立言,对于文艺创作来说,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始终把人民放在...

“送戏下乡”进乡村 文化惠民助振兴

免费送戏下乡惠民工程作为我省2024年民生实事之一,是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截至6月底,免费送戏下乡已演出7736场。 免费送戏下乡惠民工程作为农村公共文...

  • 首页
  • 上一页
  • 31
  • 32
  • 33
  • 34
  • 35
  • 下一页
  • 末页
  • 506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