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教育要关注儿童内心感受
 戏剧教育要关注儿童内心感受
2019-07-01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段建玲
北京儿艺原创现实题材儿童剧《北京童谣》剧照

近年来,社会对于戏剧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戏剧界、教育界、商业界等多方力量都在儿童戏剧教育上做出一系列努力和探索,这其中有成功经验,也有反省思考。我想以北京儿艺在戏剧教育方面的实践来谈一些粗浅的感受。

北京儿艺自2015年加入北京市教委发起的“高参小”项目,即“高等艺术院校和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和美育工作” 。这是北京市教委推出的教育供给侧改革,其宗旨是普惠制教育,不以培养艺术精英为目的,而是向所有的孩子普及多种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素质教育。“高参小”项目实施几年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北京儿艺到现在已经为4所学校91个自然班,累计授课两万多课时,课程形式包括校本课、学生戏剧社团、校园戏剧节、剧目展演、教师戏剧社团等。另外,北京儿艺还有带有实验性质的面对社会的商业儿童戏剧教育内容。所谓的实验性,就是不再注重表演本身,也不再依赖舞台表演,而是探索通过戏剧的一些游戏和练习手段,解决孩子成长中、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提高孩子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培养孩子做事的专注力、提高孩子的文学阅读理解力及文学创造力、换位思考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等。当然,这些早已经不是新鲜事物,其实就是由注重表演本身的训练向教育戏剧方向发展。

从北京儿艺这些年的经历可以发现,大众包括社会、学校、家长、老师,对戏剧教育的认识,更多的是从表演本身出发的,就是教孩子表演、扮演,然后比较重视对外展示,比如参加艺术节比赛、拿到奖项。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功利性” 。这样的认知局面当然与社会大环境有关。在戏剧教育对孩子内心的感受和内心成长方面的影响,关注度往往没有对戏剧的展示性关注度高,也就是说,更多注重外在。当然,经过几年的戏剧教育实践,很多老师和家长说,孩子参加了戏剧课程与没有参加的时候非常不同,在孩子身上发现了非常积极和大的变化,戏剧是个神奇的事情。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大家对外在的奖项、参加艺术节比赛以及搞各种展示性活动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当然,我们不否认,这个过程本身对孩子的自信、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但是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我认为,戏剧教育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内心的感受,孩子内心因戏剧而强大、而丰富、而更加绚烂多彩,从而更加能够面临生活的挑战。生活本身的舞台上演的剧目中充满美好,同时也充满艰辛困苦,每个人都需要有丰富而坚强的内心来面对,而戏剧教育正好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内心感受,比外在重要很多。通过戏剧教育,让孩子们变得内心强大而丰富,能够应付生活和世界的挑战,应该是做戏剧教育的初心。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们的努力,大众对戏剧教育的认知程度会越来越向前发展。

关于做什么样的戏剧教育。世界戏剧经历了两千多年,学界普遍确认1907年为中国话剧的开端,至今为112年。在当下,新媒体、新的娱乐形式、文化消费选择很多,但是戏剧不死。在北京,这些年话剧的市场非常好,或者说是最好的,观众在北京人艺搬着小板凳连夜排队买票的报道时常出现。无论是戏剧的无可替代的现场感,还是戏剧的“卡塔西斯” ,即宣泄、净化、陶冶、升华作用,归根结底,其实都是因为这些戏剧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走到了观众的内心深处。我们在学校戏剧教育过程中曾经遇到自闭症的孩子,不与任何人交流,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戏剧课程后,他勇敢地走上了汇报表演的舞台。这一定是戏剧中的什么内容,也许只是几句台词走进了他的内心深处,鼓舞了他,让他变得勇敢坚强。

舞台上的灯光转瞬即逝,万众瞩目也是瞬间,戏剧教育能够让我们因戏剧而内心强大、丰富、有趣。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法想象人类的未来会有怎样的遭遇,但我们可以去期望遍布人工智能的世界依然能够充满人性的温度、充满生命的温度、充满艺术的创造力和戏剧的思想性。

(作者系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