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窍”一词常被作为评价一位演员优劣的标准。有时同样的一句唱腔,有的演员能唱出几个“好”,有的演员却一个“好”都唱不下来。都是同样的旋律同样的伴奏,究竟区别在哪里?区别就在于演员的“开窍”与否。“开窍”是戏曲演员走向成熟的表现,在经历了千锤百炼之后豁然开朗,思维方式也会逐渐地升华。
一、戏曲演员“开窍”的瞬间
在戏曲表演教学中,老师经常说的“窗户纸捅破”“开窍”并不只是说某个演员天生就有,而是指舞台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爆发,演员将各种技能融会贯通后所产生的一种灵感。对于戏曲演员来说,经验的积累主要依靠舞台的实践以及平时的多听、多看、多学、多思考。从最初学习踢腿、下腰、云手、山膀等基本功开始,再到学习剧目,都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授。一般学生都是老师怎样教就怎样做,眼睛从哪看到哪,脚底下走几步,什么时候转身等,都会按照老师所说的一步一步做。在中专甚至到了本科学习阶段,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都习惯于这种学习模式,即模仿式学习。模仿只能达到“像老师”,不大可能成为老师甚至超越老师,学习专业要达到活学活用,并非原样复制。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逐渐传授一些学习的方法,有悟性的学生会正确地掌握这种方法,随着自己的体悟加深,从最开始的不懂到懵懂,再到最后的豁然开朗,这是从一种自然的悟性到顿悟的过程,也就是“开窍”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人早有人晚,有的人能够悟得全面,有的人只能悟到一方面。
戏曲演员的“开窍”是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通常表现为一个瞬间的变化。在教学当中的某一个瞬间,突然发现一位学生的某一种神态或是某一组动作闪现出他独有的光彩,和其他学生并不一样,老师便会说有点“开窍”了。比如,有些学生一瞬间的表现并不是老师告诉他的,而是自己在表演过程中迸发出的一种灵感,并且完全符合角色的需要。随后,就会逐渐发现这位学生一点一滴全都与众不同了,灵光一闪的出色表现在他的身上越积越多,那么他站在舞台上也会有光彩了,最后成为一种很自然的状态,成为一种他自己表演的独特美。在课堂上的那一闪光瞬间,成为了他逐渐走向成熟的爆发点,演员在进入这种状态之后,他的进步会更快,出成绩会更明显。通过某一段唱腔或某一出戏,豁然开朗,之后便会举一反三,再换一出戏也会有很大的进步,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状态。成熟的演员听到锣鼓声或者音乐过门,会激起他的表演激情,很快进入角色状态。他的眼神会发光,身体自然充满能量,好像小小的一个舞台已经装不下他了。相反,不“开窍”的演员,只会死学,只学到了肤浅的表面,并没有吸取老师教学的精华化为自己所用,饰演任何角色都是“一道汤”。
二、“开窍”是戏曲演员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艺术创作过程中,从读剧本,到分析人物,体验人物,再到为人物设计造型及身段动作,最终的舞台呈现,每一次的演出结束后的总结,直至下一次演出更好地发挥,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演员的“悟”。演员也许只是打了一句“引子”,只是唱了一句【导板】,或者只是抖了一下髯口,就获得了观众的满堂彩,戏曲表演是要通过演员与观众的交流一起进行的,演员的表演领着观众走,观众的共鸣产生的剧场效果再次给予演员更好的发挥以契机。由此便形成一种最理想的观演关系,使得演员与观众共同融合在一个声气相投的“场”里面。戏曲演员也正是在这样的积累和体悟过程当中逐渐的“开窍”。
戏曲演员若想走向成熟,“开窍”是其必经之路。如今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优秀演员,无不经历“开窍”这一爆发点。一段唱腔或一组身段动作的完成,达到了美的极致,这样就会迸发出一个觉悟的火花,赢得观众的掌声。能够得到观众认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实现的,这需要经过演员很长时间的积累和体悟,掌声的背后隐藏着演员们无穷无尽的汗水与辛酸。“开窍”的演员能够通过自己的唱、念、做、打来触动和感染观众。这不仅需要将感情灌入娴熟的表演技巧中,同时还需要能够自如地把握舞台节奏。在戏曲的唱腔中蕴含着唱腔节奏、情感、结构、气口等多方面技巧的运用,只有“开窍”的演员才能够熟练掌握这些演唱技巧。
在拥有了丰厚的经验后,“开窍”的演员会“顺藤摸瓜”,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悟性,领悟出更多的“宝贵财富”来升华自己的艺术,从而使自己的艺术更加成熟。永恒的东西就在“开窍”的一瞬间被接通,而这一瞬间也将成为走向永恒的途径。
笔者在求学期间,曾听过尚长荣先生的一次艺术讲座,尚先生凭着他多年的舞台经验灵活运用京剧程式手段和技法表现人物,注重心理体验,把握人物情感的精微之处,塑造出了众多精彩的舞台形象,达到了传神的效果。他的表演既有做表繁重的架子功,又有以唱功见长的铜锤戏,在唱和做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在唱腔的声韵情的关系上,尚先生总结出了16个字:“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断连收放,阴阳明暗”。他通过把自己总结的经验运用到舞台实践中,使得他的唱腔饱满浑厚,张弛有度,激情四溢。尚长荣先生的表演之所以能够达到很高水平,与他的对戏曲艺术“开窍”是密不可分的。同样对唱腔极其“开窍”的李维康老师也是一个典型范例。犹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提出过:“凡操千曲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李维康老师对唱腔中的每一个旋律都会琢磨,每个发声她都会研究,试图找到自己最美妙的声音,甚至超出老师教给她的东西。她依据自己独特的见解进行探索,为唱腔加上一点修饰。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达到了“操千曲而后晓声”的艺术水平。
戏曲演员的“开窍”绝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需要很长的积累过程,并且需要勤奋地思考与总结。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会陷入迷惑,遭到蒙蔽;只思考却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误入歧途,精神疲倦而无所得。通过学与思的结合提高学习效率,锻炼演员的思维。即使悟性很高的人,也需要很多年积累后达到“开窍”才能够成熟,人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实验中成长的。“开窍”看似是一个不起眼的瞬间,但是这个微小的瞬间却决定了戏曲演员艺术生涯的优与劣、成与败。无数个具象的经验,碰撞之后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再对无数个正确的结论进行巩固和提炼,成为一种自然的、规律的本能。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们不断地积累和发现,与此同时更是在享受这种过程中对深层精神力量的唤醒;观众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同样是追求一种审美和心灵上的感悟。“开窍”是戏曲演员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只有“开窍”的演员才能够创造出生动的戏曲舞台艺术形象。这不仅包括对技能熟练掌握的程度,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于戏曲艺术本质领悟的深度,也就是对生命精神的一种觉知,同时达到对观众心灵的洗礼和沐浴。
(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京剧系讲师)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