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京剧科班:因材施教育人才
 百年京剧科班:因材施教育人才
2020-10-26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张永和
富连成科班小演员排练照

最早的京剧科班诞生于清咸丰年间,是由京剧前“三鼎甲”之一的张二奎所办的双奎班小科班。这个科班培养出的名伶不少,如杨玉(月)楼、俞玉(菊)笙、沈玉莲、陆玉凤、程玉翠,还有武生教育家杨隆寿等。其中,杨月楼是张二奎去天桥遛弯时发现的,见爷俩卖艺,武功不错,一打听,原来父亲是徽班唱武旦的,于是张二奎就把这爷俩都收到自己的科班里,父亲杨二喜当教员,儿子杨久昌做了学员——也就是后来“同光十三绝”之一的杨月楼,和俞菊笙都成为大家。

后来,京剧鼻祖程长庚羡慕张二奎培养接班人的做法,在同治七年成立了四箴堂科班。他从南方请来了好教员朱洪福,自己也亲自授课。一桌上摆三样东西,一壶暖酒,一碟小菜,一条藤鞭。学员有错,错在哪,藤鞭就打到哪,不会有一点偏差。严格的教学,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员,大多成为京剧表演艺术家,如陈德林、钱金福、张淇林等。

紧接着,杨隆寿在光绪六年也办起了小荣椿科班,八年授课,培养出杨春甫(小楼)、程春德(继先)、郭春山和未来的京剧教育大家叶春善等。后来杨隆寿又联络诸名伶,办了“小天仙”科班,培养出谭小培、迟月亭、阎岚秋(九阵风)等。

大内总管太监李莲英的侄子李际良也办起了“三乐社”,后改名为“正乐社”,培养出三位大家:尚小云、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

还有一个长春科班,成立于光绪二十七年,由唱小生的陆华庭主办,据说是奉慈禧之旨意所办。这个科班里面的教员都很棒,甚至连伶界大王谭鑫培也来授课。长春科班培养出来的学生以春字排名,代表人物有李春才(洪春)、张春山、张春彦、李春林等等。不过这个科班,既然是奉旨办班,随着清政府的倒台,这个科班没有办几年也就解散了。

有一个科班是在光绪三十年成立的,这个科班的生命却特别长——整整47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喜连成,后改名富连成科班。这个科班开始是由牛子厚出资创立,几经周折,最后富连成由叶春善接办,共办了七科,以喜、连、富、盛、世、元、韵排名,前后培养了700多名学生,其中很多都是成家立派的京剧大艺术家。驰名海内外的有侯喜瑞、马连良、于连泉(筱翠花)、谭富英、叶盛兰、叶盛章、李盛藻、高盛麟、裘盛戎、李世芳、毛世来、袁世海以及谭元寿、冀韵兰等等。社里的总教习是萧长华,他的作用可大了,比如袁世海原来是学老生的,萧老师说,这孩子虎头虎脑,嗓子又冲,别学老生了,学花脸吧。叶盛兰原来是学旦的,萧老师听他唱上有刚音、立音,就让他改学文武小生了,因材施教,人才不就出来了吗?

民国初年,京梆两栖艺术家田纪云办起了完全是女生的“崇雅社”科班。三年以后,这个科班的学员和他从各地邀请来的女演员全部转到城南游艺园去演出,名字仍叫“崇雅社”,代表人物有金少梅、福芝芳等。

1917年,大武生俞菊笙的儿子俞振庭主办了“斌庆社”。这个科班存在的时间也比较长,至1930年散班,培养出不少优秀的京剧演员。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