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张建国:戏曲抢救性传承还要加紧
 全国政协委员张建国:戏曲抢救性传承还要加紧
2021-03-1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淼

身为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张建国多年来一直在为京剧的传承、发展、传播、普及鼓与呼。

去年,张建国提交了《关于将已列入〈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的中国戏曲博物馆工程项目继续列入北京“十四五”规划的提案》。

2020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以书面形式对提案进行了答复。答复函中写道:“作为定位为国家级戏曲类保护利用设施项目的中国戏曲博物馆,将根据国家相关部委对博物馆建设的具体安排和建设内容,适时纳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在此项目实施过程中,文化和旅游部将予以大力支持,并积极配合北京市做好相关工作。”

经过一年的调研和走访,今年,张建国与袁慧琴、董圆圆两位委员联名提出《关于尽快抢救国家京剧院老艺术家艺术的提案》,自己单独提交了《关于新时代背景下完善戏曲人才教育培养机制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注重薪火相传、守正创新,充分体现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殷切希望。国家京剧院是国粹京剧的最高殿堂,剧目浩如烟海,名家灿若星辰,在京剧艺术的继承创新、京剧文化的传播弘扬中,应该发挥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张建国说。

据他介绍,国家京剧院拥有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京剧演员,杜近芳、刘秀荣、朱秉谦等已年近九十;改革开放以来,京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刘长瑜、杨春霞、李维康、耿其昌等年逾七十;跨世纪的一代新星于魁智、董圆圆、李胜素、李海燕等也年约六十。然而,在他们之后,至今仍没有出现新一代领军人物,人才梯队建设出现断层。

“戏曲艺术精髓存在于艺术家的心里、口中、身上,如果不及时对他们的绝技绝艺进行传承,不对文献史料和音像资料进行挖掘整理,京剧艺术将人去艺失、不可再生,京剧资料将永久毁灭、无法修复。”张建国认为,优秀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抢救性传承不容缓。

张建国表示,国家京剧院拟通过艺术实践传承和艺术理论提炼解决这一问题。在艺术实践传承方面,建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亲自传授技艺,将自己一生积累的艺术实践经验“口传心授”给下一代;选拔具备领军人才潜质的优秀青年演员,为其量身打造重点剧目,对经典剧目进行抢救性挖掘、创造性改编,使更多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呈现在观众面前;剧目传授完成后,将安排对外展演场次,在以老带新“传帮带”的舞台演出中,对艺术传承和剧目教学成果进行验收。

戏曲舞台艺术博大精深,但戏曲理论研究十分薄弱。张建国建议,通过系统整理老艺术家的口述史、艺术经验和艺术资料,加强戏曲表演理论建设。包括传记、剧本、理论评论文章、报道等文字资料,形成理论专著;剧照、创作排练照、节目单等图片资料,形成艺术图谱;演出、排戏、教学、谈艺讲座等立体音像资料,形成动态展陈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京剧资料数字化,以物态形式把非物质文化保存下来,对精品艺术资料实施出版计划,让珍贵资料“活起来”。

目前,国家京剧院已积极推进“名师传艺”“名家传戏”“珍贵资料抢救——老艺术家口述史”等工程,但苦于资金少、任务重,传承力度有限。“为抢救剧院老艺术家的艺术,解决京剧人才梯队建设的问题,希望相关部门成立专项资金,并到国家京剧院调研,支持京剧艺术的传承,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根铸魂作用。”张建国说。

对新时代背景下戏曲人才的教育培养,张建国也有着自己的看法。“戏曲艺术是‘角儿’的艺术,戏曲艺术能否繁荣发展关键在人。”张建国认为,目前,戏曲教育中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生源严重不足、质量偏差的问题。其中,中专教育面临的危机尤为突出,戏曲类中专学校数量越来越少,招生越来越困难,教师队伍萎缩。戏曲演员的培养具有特殊性,要从小抓起,基本功的扎实程度决定着戏曲演员未来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按照当前政策规定,孩子必须要小学毕业才能进戏校,这样就错过了戏曲教育启蒙的最佳年龄,成材率大大降低。另外,戏曲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过分向普通学校靠拢,忽视戏曲人才培养规律,直接导致毕业生虽有文凭,但表演水平偏低的情况,不少学生直到大学毕业,还会不了几出戏。这些戏曲人才教育培养机制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张建国建议,进一步深化戏曲院校改革,抓早抓小,按照戏曲教育规律培养人才,不搞教育培养模式上的一刀切。建议教育部门在入学政策上给予戏曲类中专招生一定的灵活性,未小学毕业的优秀戏曲人才,可以直接进入戏校,在戏校中完成小学阶段的文化课程。建议加大对私立戏曲学校的扶持力度,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鼓励按照戏曲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来培养戏曲人才。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