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左权籍著名民俗歌唱家石占明倾情演绎了三首沁源秧歌,给老区人民送上了一份精神大餐,也为节日中的沁源增添了喜庆气氛,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
沁源秧歌是沁源县最负盛名的曲艺形式之一,有700多年的历史。曲调既有强悍、豪爽、粗犷的山乡土味,又有婉转、流畅、缠绵的田园风情,朴实、自然、通俗、流畅,易学易记。沁源秧歌已经融入沁源人的血液里,一曲曲沁源秧歌唱出了沁源人乐观向上、向善向美、淳朴善良的秉性。在抗战时期,沁源秧歌在鼓舞士气、提振精神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在的沁源大地村村都有秧歌队,人人都会唱秧歌,前不久沁源秧歌还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加提升了民间小调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沁源秧歌的闻名,是在抗日战争期间。
1942年10月,日本鬼子占领沁源后,英雄的沁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八路军以及决死一纵队一起,同仇敌忾、奋起反抗,誓死不当亡国奴。他们迅速组织起10余支抗日武装,同时有组织地把县城附近23个村庄的12000多名百姓都转移到了深山沟中,常年居住。在残酷紧张的斗争生活中,沁源人苦中作乐,经常哼唱秧歌。沁源县委充分利用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一些“自乐班”组织起来,于1942年12月23日成立了沁源绿茵剧团,因为成员大多数是转移到深山里的难民,所以也叫“难民剧团”。他们除在农闲和年节开展一些说唱活动以外,经常利用夜校宣传党的政策。党组织动员民间艺人编唱宣传抗日内容的作品,创作了《一封信》《回头看》《挖穷根》《狗小翻身》《拥军政策》等一大批配合抗日战争、土地改革等运动的作品,使沁源秧歌这一长期流传于街头巷尾的民间艺术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文艺百花园中一朵艳丽奇葩。
为了使沁源秧歌走得更远,更广泛地被全国人民传唱,也为了给牛年增加活力和激情,沁源县特别邀请著名民俗歌唱家石占明倾情演绎了三首沁源秧歌,分别是《又唱望延安》《送哥哥》《沁源是个好地方》。石占明曾获中国首届原生态南北民歌赛歌王奖、山西黄土风情农民歌手大赛一等奖,并于2011年1月8日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反响强烈。他的演唱技巧高超、音域宽广、高亢嘹亮、民族韵味浓郁,能给人以触动心灵的震撼,许多歌曲已成为难以超越的经典。经典演唱曲目有《打酸枣》《桃花红杏花白》《倒秧歌》等。他原生态的歌喉,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望延安》是抗战时期沁源围困战留在沁源人心头难以忘怀的记忆,是一首饱含苦难和血泪的经典名段。改编后的《又唱望延安》,在歌词、曲调、唱法上都有很大改变,在原有慢板基础上增加欢快的曲调,唱出了沁源围困战胜利后沁源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送哥哥》是一首经典情歌,以男女对唱的形式,演绎了一对青年男女走在素有“太岳花篮”之美誉的花坡,景美情美,难舍难分的爱情故事。
《沁源是个好地方》是一首原创新歌,借鉴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艺术家”、山西籍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夸土产》民歌内容,颇具地方特色,利用沁源秧歌悠扬动听的传统曲调,唱出了绿色沁源的好山好水好美食、好人好情好精神。
这三首沁源秧歌一经推出,立即引起了沁源人听秧歌的热潮。借助先进的通信传播手段,连日来,人们纷纷转发、欣赏、留言、评论,抒发听了石占明演唱沁源秧歌后的欣喜与激动。沁源县图书馆馆长阎金萍留言:耳朵的洗礼,视觉的盛宴;沁源县文联原主席、乡土作家、文化学者邓焕彦留言:沁源秧歌真的需要引入新的音乐元素和一流专业人才,把这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好、发展好、传承好;网友大地留言:沁源秧歌工作者当以此为目标和突破口,团结一心,真正静下心来挖掘、整理、提高。让历史悠久的本土艺术能像湖北的黄梅戏、陕北的信天游、东北的二人转一样,唱起来、火起来、响起来,不断发扬光大,走出沁源,走向全国,成为沁源最响亮的文化名片。
面对沁源人对沁源秧歌这份浓浓的情和爱,笔者很是感动。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沁源秧歌一定能唱得更好,唱得更响,冲出太岳山,走向全国!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