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转化创新的老生泰斗马连良
 践行转化创新的老生泰斗马连良
2021-03-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张永和
 
马连良剧照

2021年是“四大须生”之首的马连良先生诞辰120周年。10年前也即2011年,为纪念马连良先生诞辰110年,我出版了第二本《马连良传》。这是在我15年前,也即1996年出版的第一本《马连良传》基础上增润而成的。而平时写的介绍马连良的文章也还不少。这是因为我很崇拜这位老生泰斗。他有很多事迹可写,也可以说他不仅是一位老生艺术大师,而且还是一位终其一生都坚持转化创新的艺术大家。

马连良幼入富连成科班学艺,8年炼狱修成正果,毕业后外出搭班演唱一年后,复入富连成科班,二次投师学艺。3年后,已弱冠的马连良又以优异成绩,日日唱压轴戏再次毕业于富连成社。这一经历,按今天的说法,就是本科毕业以后又上了研究生。“双投师”,苦学近11年,在富连成社近50年历史、700多名毕业生里,这资历唯有马连良一人。他吃得了苦,耐得住难,从而打下了比所有师兄弟都瓷实的基础。所以出科即红,少年得志,而后成为马、谭、杨、奚“四大须生”之首,这是理所当然。

马连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即大红大紫于红氍毹上,“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他业精于勤、艺术精湛、基础牢固,更在于他在那个时候就懂得艺术需要不断更新改进的道理,与现在提倡的“两创精神”不谋而合。他所演出的传统老戏基本上都进行了整理改编的转化过程,他也更善于编演新戏,也即是创新性的发展。他所编演的新戏又分两种,一种是舞台上常见或不常见的折子戏,增益首尾而成为一出大戏,最杰出的莫过于经常作为打炮戏演出的《群英会 借东风》和《甘露寺 回荆州》《苏武牧羊》;另一种是或重起炉灶或全新创作的红得发紫、享誉剧坛的几出戏,新中国成立前是《十老安刘》《春秋笔》,新中国成立后是《赵氏孤儿》等。

《群英会 借东风》本来是老三庆班连台本戏《赤壁鏖兵》中的本戏。《群英会》是很重点的一出戏,由原来三庆班的掌班、有京剧鼻祖美誉的程长庚扮演鲁肃。而现在这出脍炙人口的《借东风》,最老的剧本叫《祭风台》,诸葛亮上来念几句道白,跟着乐队吹曲牌“借风”,诸葛亮再念几句白就结束了。三庆班的《借东风》也只有6句唱,而清末出版的《梨园集成》和民国初年出版的《戏考》“借风”一场,诸葛亮的唱词却都是只有4句。当时富连成排这出大戏的是总教习萧长华,他感到戏演到此,如此“借东风”结束有些虎头蛇尾,没有高潮,就想改编一个好的结尾。马连良这时正好刚学会了《雍良关》,这也是以诸葛亮为主角的,这出戏的“观星”一场,诸葛亮有一大段唱,[二黄导板][回龙],后面接唱[二黄原板],唱腔很好听,观众非常欢迎。“观星”和“借风”的环境、气氛很相似,萧先生就决定把这个戏的唱腔借到“借风”中。当然这必须改唱词,萧长华改好了唱词又安上了新腔,又教会马连良如何行气、运腔,使这段唱柔中寓刚、帅中寓朴,首演《借东风》时便大获成功,观众多次报以热烈的掌声。后来马连良对《借东风》的唱词和唱腔不断修改润色,几十年中一遍又一遍锤炼,终于成为他最拿手的杰作,凡是喜爱京剧的观众几乎没有人不会唱两句《借东风》的,这出《群英会 借东风》使他红遍全国,享誉半个多世纪。

《甘露寺》现在是马派名剧,是经过发展创新的。原来的《甘露寺》乔玄只是个配角,二路老生,刘备是主角。那时的乔玄虽然也有唱,据说只有半句[西皮原板]、几句[流水]就完了。马连良在科班时,听萧长华和资深教习姚增禄闲聊天时说,名老生贾洪林当年演乔玄时有一大段[西皮流水],听过的人都夸好。可是唱词是什么样的,没有人能说得清楚。马连良出科以后,据说是请文人按照他讲的意思,即乔玄要说服吴国太答应这门亲事,编了4句半[西皮原板]、21句半[西皮流水]。唱词写得还是文通理顺,又请人设计了一套适合他演唱的唱腔,马连良驾驭[流水]板堪称一绝,这段唱,他唱得美、唱得俏、唱得帅,感情饱满,吐字真切,而且还容易学,不几天这段唱便不胫而走,满大街京城老百姓都能啍“劝千岁杀字休出口”……

吴国太相亲时,乔玄还有几段夸完了刘备的二弟夸三弟的精彩话白。老演法这儿倒是也有几句念白,可也是一带而过。马连良觉得前面唱了一大段,这儿该发挥自己念白的特长,于是对念白又加以丰富提高,就成为目前这几段特别有情趣的“赞将”了。在演《龙凤呈祥》整出戏时,马连良作为挑班的领衔主演,不能前面唱了一大段,后面就不出现了,这不符合规律。他想起了一段往事:在一次堂会戏里,主家点了这出戏,当时有两个名老生参加演出,王凤卿和余叔岩。因为这是堂会戏,王、余两个人又有很好的交情,余叔岩就把主角刘备让给了比他年长的王凤卿。他就来了个一人饰二角,前乔玄后鲁肃。这启发了马连良,唱这出大戏时,他也来前乔玄后鲁肃,同时他又丰富了鲁肃的唱词和唱腔。所以这出戏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表演上都是非常有看头的,便也成为马派的名剧。

再说马派名剧《苏武牧羊》。这出戏原是王瑶卿独有本戏《万里缘》,当年由王瑶卿和王凤卿合演。王瑶卿扮演胡阿云,王凤卿扮演苏武。《万里缘》以呼阿云为主,苏武的活儿并不重。马连良根据汉史,加重苏武的戏,增加了“苏武出使”“卫律劝降”“苏武望乡”等场次,尤其是“苏武望乡”这一场,苏武有大段[反二黄]唱段,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马派唱腔的特色。由于这出戏内容好,充满爱国主义的激情,情节抓人,环环紧扣,行当齐全,生旦并重,净、丑、小生都有看头,所以观众爱看,上座率始终不衰,成为马派的代表作之一,如今马派传人仍旧经常演出。

马连良创编的新戏《十老安刘》《春秋笔》,限于篇幅,我这里就不展开谈了。下面谈一谈马连良在1959年创演的、至今仍流传不衰的新戏《赵氏孤儿》。在这出新戏中,马连良付出了他的心血,唱、念、做、表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塑造的程婴这一人物不仅鲜明深刻,而且超凡脱俗。马连良在该剧每一场都有精湛的表演,这里只谈程婴绘画丹青以说破赵家的血海深仇这一场。此场程婴一上场,步履迟缓、目光呆滞,进得自己房中,将门紧紧关闭,打开画册,要把往事诉诸丹青翰墨,一边作画,一边演唱,这是一段[反二黄]唱段,从[反二黄散板]起,再转[反二黄原板],唱词写得十分顺畅、雅俗共赏。马连良过去很少用[反二黄]这种板式,这次是因为这种板式最适合抒发程婴此时此地的感情。马连良这段唱腔旋律优美、情感凄凉悱恻,而且此时运用的嗓音与他以往的华丽圆润有所不同,有一种苍老厚重且悲凉哀怨的韵味,可又很有穿透力,甚至带一点沙音,从而更增加了垂暮老人的感人力度。特别是想到自己替死的襁褓之中的娇儿时,感情更难以抑制,一句“我的儿呀……”,声调由低向高、声似哀嚎,酸楚难抑,一个声泪俱下的老人、不同凡响的演唱,让观众也热泪夺眶。正当程婴的情绪渐趋平稳,忽听得一阵急促的叩门声,马连良此时有一组能充分展示人物惊恐心态的动作:迅速合上画册,急速转身,左手掩护画册,右手放在胸前,紧靠桌边,甩动白髯、浑身颤抖,接唱低低的[散板]:“叩门声吓得我心惊胆战”……每演到此,台下观众全为马连良这组绝妙大写意的身段所陶醉,都禁不住激动地鼓起掌来……

京剧《赵氏孤儿》是马连良后20年演剧生涯中最辉煌的艺术力作。这出新编戏有这样大的艺术魅力,至今马派传人每演出该剧必定客满,由此可见转化和创新带来的艺术力量是多么持久且富有生命力。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