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戏曲美育工作作为美育工作的重要对象,直接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承与振兴的重任,“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校园美育需应对的问题。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将中华美育精神与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对培养人的审美力、陶冶心性、培植情操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人们了解和领悟中国文化传统与精神命脉,在当下展开校园戏曲美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戏曲以美的民族艺术形式育人
戏曲在中华文化母体中孕育生成,包含传统的诗歌、音乐、舞蹈、美术、说唱、杂技等元素,集聚着中国古代文化精神,集中展现了民族艺术之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戏曲既是鲜明民族情感表意的象征符号体系,也是与民族文化生活紧密关联、彰显民族审美意识和精神的智慧结晶。
在中华文化土壤中诞生出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李渔、孔尚任、洪昇等一批优秀剧作家,孕育出《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经典名剧,这些剧作悦人耳目、词采高绝、触动人心,以曲牌体音乐的烘托,配以虚拟性和程式化的舞台表演,成为古典审美的典范。戏曲是具有生命力和传承性的艺术,处于不断变革和更新的运动之中,善于吐旧纳新、推陈出新,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戏曲从戏剧观念、舞台表意、艺术形象、观剧环境等方面走向了革新的道路,审美取向由“古”向“今”,艺术形态由“曲”向“剧”。
在时代变革中,戏曲始终与民族文化生活紧密关联,是独具审美个性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活态艺术,直至今日仍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美育作用。当代戏曲形态是古典与现代融合,形式多样,在与时俱进的演化中创造出新的艺术生命。可以说戏曲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向学生集中展现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对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戏曲以美的民族文化育人
中华文化传承的鲜明特性是稳定性和传承性,以及广纳中外文化为己所用的融涵力。戏曲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观念的艺术化表达,渗透着民族思想文化的魂魄。儒家、道家和佛家形成于以血缘宗法为纽带的传统农耕社会,在中华文化体系中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其求真、至善与向美的思想和观念早已化入国人的世俗生活中。
儒家学说直接影响了传统社会中的秩序和规则,反映在戏曲中“生旦净丑”行当的划分之中。行当是传统社会秩序的象征化表达,把人物性别、年龄、性格、外貌、身份乃至声音的运用都加以类型化、程式化,形成“聚类成性”的写意表现。戏曲程式符号体系的背后实质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国人的观念中。
道家文化“虚实相生”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戏曲写意创作方式和美学旨趣。“虚拟化表演”是通过歌舞化的程式动作与生活拉开距离,戏曲表演将生活素材通过行当功法转化为虚拟动作,以高于生活的艺术视角进行演绎。这种程式化的“以形传神”的表演手法,超脱了“象”的制约,实现了“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自由表达,使方寸舞台成为演员自由展现人生世相的无限空间。
佛教文学影响了民间叙事诗歌的发展,孕育出敦煌“变文”,其流播中原之后,发展出寺院的“讲唱文学”,很多民间故事如王昭君、大舜行孝、西天取经等故事也被吸纳其中。后续又延伸出的诸宫调、宝卷、鼓词等都与“变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成熟戏曲的面世打下了基础。此外,冲州撞府、撂地为场的民间戏曲演出与庙会活动联系紧密,促成了民间戏曲的繁荣和发展。
戏曲校园美育不仅仅是将美的艺术形式带给学生,而且连同优秀的民族思想文化一同带到了学生面前,能够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审美教育,对培育学生的民族思想品格的作用自不待言。
戏曲以美的民族精神育人
戏曲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在民间文化的浸润中成长,从未中断与人民的精神联系,保留着鲜明的民间文化特征。戏曲娱乐活动从未仅满足于世人耳目止步于皮相之乐,而是在敦风易俗的教化中,传承着民族精神,使之成为戏曲代际传承而不灭的根。戏曲中所反映的民族精神,鲜明地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千百年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面对灾难和危机的乐观精神,二是民族面对危机和侵害所展现出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节。
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是深植于民族血液之中的素质、品质和具有传袭力量的审美传统。不同于西方悲剧中鲜明地强调个体与命运冲突的悲剧性,中国式悲剧的处理把这种悲剧性寓于大团圆结局中,团圆代表着真善美理想的实现,以一种幻想的方式延宕心理情绪,从而达到理想的结局。团圆之趣寓含悲剧性的情节取向,遍布于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戏曲作品中。死后化蝶双飞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月宫重圆的唐明皇与杨贵妃、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在这些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作品中,无不彰显着国人的乐观精神。当然,中国老百姓也不是一味地活在麻木的团圆之趣中,面对社会不公正时,也会用复仇或舍生取义的方式换取正义。窦娥、李慧娘等人的鬼魂复仇,程婴、公孙杵臼、莫成等人的舍生取义,包拯、海瑞等清官的惩治权豪势要为民申冤的正义之举,彰显着国人对正义的期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赞美英雄和讴歌爱国精神亦是民族审美传统和精神财富。戏曲中表现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剧目深受百姓喜爱。岳飞、杨继业、佘太君、穆桂英、梁红玉等人物形象和剧目深得民心。一些除暴安良、伸张正义、具有反抗黑暗精神的豪杰英雄,同样也是老百姓讴歌的英雄人物。元杂剧中的绿林好汉,以水浒人物为原型的“水浒戏”,构成了庞大的惩恶扬善的英雄谱系,寄托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而言之,对戏曲校园美育建设而言,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环境下,建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美育教育范式是值得探索的方向,丰富多彩的民族戏曲文化恰是应当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在校园中传承和弘扬优秀戏曲文化,拓展校园美育的形式与内涵,对培养新时代学生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