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改编的同名话剧日前在保利剧院首演并受到观众高度认可,较好体现了文艺的人民性。该剧聚焦北京四合院,将不同阶层的普通人搬上舞台,二十多个艺术形象相互辉映,多角度、全景式反映了当时“四九城”的历史风貌与社会风情,演绎了一段既有时代痕迹、又有家国情怀的悲喜人生,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多个典型人物。话剧《钟鼓楼》不像其他作品那样让众多演员为某一两位主角服务,而是创造性地使用了“回文互现”的结构方式,如同探照灯一样把各家各户的状态都照射到,角色形象个个特色鲜明,人人都有性格,既“体现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又在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上进行有力探索。
该剧以虚拟的舞台时空制造真实的艺术观感,以人立戏,以点带面,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沸腾火热的现实生活,在传统与革新、规则与变化、稳定与突破、守正与创新之间展现了复杂的戏剧冲突,并通过有血有肉的戏剧角色及人物关系表现出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从开幕第一场戏为了儿子结婚而风风火火在舞台上忙碌的大妈,到手捻佛珠感叹时间到底是“一个圈”还是“一条线”的大爷;从清正廉洁、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局级领导,到即将走入婚姻殿堂却面露“恐婚”的新郎官;从喜欢喝酒、游手好闲的街头混混,到执着投身艺术的“退役”演员,再到以前较少出现在舞台上的文学评论家……他们一个个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舞台上,共同参与舞台叙事,各自显出独特风采,新郎官的父亲既想讲排场,又因财力有限而捉襟见肘,老伴儿的“碎碎念”让他厌烦,儿媳的婚车迟迟不来让他挂心,终于,他盼来了儿媳潘秀娅,她想要的金表却不翼而飞,引起轩然大波,几乎所有人都怀疑金表是被酒鬼卢宝桑偷走的,但他死不承认,上蹿下跳,到处申冤。
正是在这一波三折的婚礼中,引出了另外三个家庭及邻居的故事。张局长温文尔雅,平易近人,虽然工作忙却仍挤出时间参加邻居的结婚典礼。智珠为了帮忙办喜事,宁愿让单位同事在家里等着,引发了丈夫“吃醋”。荀磊是贫困家庭的学霸,吸引了女同事、张局长的女儿张秀藻和父辈指定的“娃娃亲”郭杏儿,郭杏儿虽来自农村,却慷慨解囊,为秀娅买了金表弥补遗憾。最后新娘潘秀娅携手新郎并肩走向远方,角色形象自然而然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通过人物情绪、情感及人物关系的变化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话剧《钟鼓楼》以匠人精神投身于舞台艺术创作,通过“模块化的组合”呈现出令人惊喜的艺术光彩,第一幕是四合院的实景全局,第二幕是一面墙打开后磊子家的箱式布景,第三幕是张局长家和智珠家相邻而居、各有悲欢的生活日常。当大幕徐徐拉开,剧中人物纷纷在婚礼上亮相,如同剥开了一只桔子,然后一瓣一瓣把“桔子”掰开,运用蒙太奇手法,同时把张局长家、澹台智珠家与婚礼主场景连接起来,探索出借助有限舞台时空开辟不同场景并塑造人物群像的新路。
从视觉方面来看,该剧营造了丰富的视觉元素,让观众目不暇接,既有肉眼可见的青砖灰瓦四合院、鲜红剪纸红双喜、各具情态的人物造型、与情节内容搭配的背景幕布、随节奏和气氛而变化的色彩色调等,又有数字多媒体创造出来的奇幻视觉效果、不断调整的舞台构图及媒介融合形成的“超文本”,制造了极其真实、同时又超越真实的视觉形象,不断带来新鲜的观感,让观众获得了独特的满足感。
从听觉方面来看,该剧的特色也很鲜明,台词朗朗上口,富有哲理且符合人物身份;背景音乐既能画龙点睛,又不喧宾夺主,时不时传来独具老北京特色的叫卖声;画外音旨在推动剧情发展,又较好衬托了人物的情绪,并且所有听觉元素都适时出现并与视觉元素完美融合,共同完成了叙事,在刻画人物的同时表达了情感,突出了主题。
在视听结合方面,该剧的视听效果充分体现了话剧作为“在场”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优势,观众与演员处在同一个时空内,表演一气呵成,故事情节连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通过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的有机结合同时传达给观众,当剧情紧张时,演员动作夸张,音乐节奏加快;而当剧情缓和时,演员动作及音乐节奏都会做出相应调节,演员表演的真实感与信念感让观众对虚拟化的舞台故事产生“真实”感觉,演员表演节奏的松弛与控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话剧《钟鼓楼》主创人员既注重原著反映的社会历史事实,又注重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方面交出了满意答卷。原著作者刘心武先生在首演的“演前谈”中指出,“《钟鼓楼》不光是一幅精美鲜活的城市‘浮世绘’,其中更加熠熠生辉的是老北京人的宽厚与温情。这是代代相传的人类文化遗产,无论经历什么样的矛盾争端,最终都在反复的分崩与和解中迈向更好的明天”。该剧把原著30万字的篇幅容纳进两个多小时的舞台时空中,油画般的钟鼓楼置于舞台背景中,电子时钟“悬挂”在舞台前端,以时辰的变化标记情节发展及人物情绪、人物关系的改变,以高科技手段营造数字化效果,呈现出独特的纵深感,既还原了老北京当时的风貌,又创造出超现实的审美意象,从已逝的历史中挖掘最能吸引观众的话题,场景充满了市井气息,台词令人反思回味,演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令人感到亲切、熟悉,并借助高科技手段创新了表现形式,突出了情节张力,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
话剧《钟鼓楼》将人物、故事、造型、色调、光线、声音、数字技术等有机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场域和审美氛围。无论角色大小,戏份轻重,都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不分贵贱,在创作理念及舞台效果上都充分体现了文艺的人民性。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