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琴:幸福就是岁月有戏曲相伴
 陈素琴:幸福就是岁月有戏曲相伴
2023-05-05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李春炜 杨佳薇
本版摄影:屠铁存 杜船

未施粉黛、不着戏服,只要开嗓,就引来阵阵喝彩……这是著名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新一代上党梆子领军人物陈素琴带给记者的初印象。与记者对话的她热情、坦率,说到自己成绩时轻描淡写,说起上党梆子时侃侃而谈,语气中盈满对戏曲的热爱。交谈中,刚过知天命年纪的她更有种说不出的豁达,她说,岁月有戏曲相伴,就是幸福。

“我与石家庄有缘”

28日下午,刚刚从北京出差赶到石家庄的陈素琴顾不上路途的劳顿,在化妆间边上妆,边与记者聊了起来。“一会儿就要走台,实在不好意思,只能化着妆跟您说了。”陈素琴首先表示抱歉。

“从第一次来石家庄,我就感到咱石家庄人的实在、厚道,跟我投缘,后来无论是交流、座谈,还是演出,我都愿意过来。”陈素琴说,河北剧种多、戏曲观众也多,是“北方戏窝子”,氛围特别好,在这里交到了很多朋友,来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这次参加会演的上党梆子《太行娘亲》,是陈素琴的成名剧目之一。在她看来,这部剧在石家庄上演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太行娘亲》这部剧是反映太行老区抗日题材的现代戏,而燕赵大地的河北人,同属太行儿女,这里还有传承的红色基因,这部剧一定能引起不一样的共鸣。”

这次来石她也有不一样的收获。“开幕式晚会上,我与河北梆子名家彭蕙蘅同演了《大登殿》中的王宝钏,上党梆子和河北梆子同属梆子声腔,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合作过程中,我们感觉很和谐,有别样的韵味,所以相约了要互相学习对方的戏种,以后可以‘反串’。”她笑着感慨,这真是缘分。

“没想到走着走着,就有了今天的成绩”

“上党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五声腔剧种,有着浓烈的地方戏曲色彩,唱腔板式在梆子声腔中丰富多彩并独具特色。”说起上党梆子,陈素琴双目炯炯,散发出挚爱的神采,而这份爱从她的童年就已“种”下。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从村里的高音喇叭上刚听到上党梆子时,虽然不懂得是什么剧种,但那个咿咿呀呀的唱腔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就想唱、想学。”陈素琴回忆着说,那时候她经常会带上几个同学,拿上自制的“道具”,耳朵上挂着用小树枝条做成的长长的“耳环”,在乡亲们家门口“义演”。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素琴对上党梆子的喜爱有增无减。1984年,陈素琴毅然选择了专业学习戏曲的道路,并如愿以偿地考入了高平艺校。“那时候生活很苦,但只要能学戏、上台,哪怕只是当个走台的宫女,都是开心的。”陈素琴说。

心里放着戏,脚步坚定,成功也不会远。2002年,她凭借在传统戏《陈圆圆》及《杀妻》《惊疯》中精湛的演技,荣获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18年,因在《太行娘亲》中的突出表现及完美演绎,陈素琴荣获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2019年,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2021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2022年,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从一个跑龙套的小演员到“台柱子”,从“梅花奖”到“白玉兰奖”、“文华表演奖”……回眸四十多年的从艺之路,陈素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我就是一个爱上党梆子的普通人,因为喜欢而坚持,因为坚持而坚定,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认真搞好每一次创作而已。”她笑称,没想到走着走着,就有了今天的成绩。

于陈素琴而言,成功似乎水到渠成,但所谓“幸运”背后,必然有不一样的艰苦和努力。为了演好《太行娘亲》中的“赵氏”,陈素琴一遍遍揣摸角色心理,演了再改,改了再演,多少次摔倒爬起、爬起再摔,多少次两腿肿得如灌了铅、膝盖磨烂鲜血流……这也是她对待角色的原则:倾尽全力,让所饰演的人物饱满生动、熠熠生辉。

“希望更多人了解、喜欢上党梆子”

作为著名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陈素琴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晋城市上党梆子传习所所长。主演、团长一肩挑,在陈素琴看来,这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在陈素琴的上党梆子剧团,既有60、70后的成熟老演员,也有80、90后的中青一代,甚至00后的小演员。“我们的队伍可以说是老中青少四代谱系,后继有人。”说起团里的演员们,陈素琴颇为自豪,她如数家珍:我们团里的新生力量已经快速成长,不少人先后摘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山西省“杏花表演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奖项。

而说起当初招收年轻演员时,陈素琴说,当时也有人说她傻、自寻烦恼。“2015年,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上党梆子表演专业的30余名学生毕业,我全部招到了团里。”陈素琴说,她也知道人少些,负担会少些,她也更轻松些。但在她看来,传统剧种要焕发新的生命力,靠戏也要靠人。

“剧团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年轻人,不能鼠目寸光,不能光顾头不顾腚。”除了对团里青年一代的培养外,她还经常去多个专业院校的戏曲班做义务指导,希望上党梆子后继有人。

如今,她带领的剧团形成了以中青年演员为主、行当齐全、角色整齐的演出阵容,用“传统剧目练队伍、移植剧目创市场、新创剧目开局面”,传统戏、现代戏、历史剧各类好作品不断推陈出新: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题材的现代戏《沁岭花开》;以申纪兰为原型的现代戏《申纪兰》……“如何用传统艺术讲好当代故事,用地方艺术讲好民族故事,这是我思索的重点。”她说,她希望这些与时代相契合的现代剧目,聚焦现实题材,发挥历史主动,为上党梆子注入新活力。

无论身份如何变化,无论获得何种荣誉,陈素琴说,她所心系的唯有小时候第一眼喜欢上的“上党梆子”。“20岁时,舞台给我荣耀,观众的掌声让我满足,但未真正理解观众为何喜欢我;30岁时,曾为戏曲的生存环境忧虑,担心没有了观众怎么办,开始认识到观众才是演员的衣食父母。”陈素琴说,40岁以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切身感受到艺术来自生活的道理,理解了一个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未来她想做的事有很多:她想再排几出特别好的大戏推向全国,她想让更多人认识、喜欢上党梆子,她想让更多人了解上党梆子的一些演员……

人物印象

陈素琴,一级演员,新一代上党梆子领军人物。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获得者,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获得者。2021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2022年,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