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梆子腔与电子脉冲的共振中,上党梆子《大汉母子》完成了对传统戏曲的四维解构。这部由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创排、李莉编剧、张曼君执导的戏曲作品,在历史剧创作领域作出了现代性转型的重要探索。其艺术创新体现在叙事结构、表演范式、舞美语汇与观演关系四个维度,为戏曲现代化提供了可供解剖的经典范式。
编剧李莉创造性地将“新历史主义”理论转化为剧场实践,采用“青铜器断代法”重构叙事。剧中吕雉的记忆碎片如同散落的青铜残片,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在九宫格升降舞台上拼接重组。当陈素琴饰演的吕雉以喷火绝技焚烧虚拟诏书时,火焰中浮现的不仅是历史事件,更是人物潜意识中的权欲隐忧。这种非线性叙事暗合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将《史记》《汉书》的线性叙事转化为可供观众参与的精神考古现场。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戚夫人受刑场景的记忆拼贴:舞者在破碎的《列女传》3D投影中挣扎,地面渗出的荧光血字与竹简文字形成时空对话,营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该剧构建的“传统程式+现代舞+装置艺术”复合表演体系突破了戏曲表演的既有边界。陈素琴饰演的吕雉突破传统花脸程式,将晋剧“翎子功”与现代舞身体叙事熔于一炉。当她以45度倾斜的身体踏过陶罐,手中的太子印玺与头顶电子冕旒形成力学悖论,这种充满装置艺术感的表演,形成了独特的剧场语言。青年演员李政饰演的刘盈则创造性地运用“气声假嗓”,在梆子腔的嘶吼中嵌入后现代摇滚颤音,其面对人彘时发出的撕裂性颤音,成为文明进程中人性觉醒的一声呐喊。这种表演创新打破了“程式化”与“生活化”的二元对立,为戏曲表演开辟了第三条道路。
导演张曼君将剧场转化为“数字考古实验室”的艺术构思令人惊叹。未央宫残垣倾斜15度的机械装置,既是管控失衡的隐喻,也是物理空间变形的视觉奇观;地面的镜面材质倒映着人物扭曲的身影,与头顶的全息投影形成虚实互文。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活字印刷”意象的运用——史官血袖拍击木活字,《史记》文字在观众席飞溅成血色弹幕,这种传统印刷术与新媒体艺术的完美融合,堪称对历史书写权的当代解构。在戚夫人受刑场景中,《列女传》篆体拓印随舞者动作破碎,3D投影技术将个体挣扎升华为文明进程中的集体记忆。
该剧创造性引入的“参与式考古”理念重构了观演关系。观众手持的电子竹简不仅是剧情线索,更是解构历史的数字手术刀;终场的手机星空投票机制,将剧场转化为文明进程的思辨场域。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数字文明中找到了新的存在形态。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气声假嗓”互动环节——当刘盈发出撕裂性颤音时,剧场灯光随观众心跳频率变化,这种生物反馈技术将观演关系提升到神经美学层面。
在这个历史剧创作普遍陷入IP化、娱乐化泥淖的时代,《大汉母子》的四维创新具有范式意义。它证明戏曲艺术的现代性转化,既不是对传统的背叛,也不是对西方戏剧的简单模仿,而是在戏曲本体基因中注入当代精神的抗体。当梆子腔与电子乐在剧场穹顶交织,当提线木偶帝王与当代青年形成镜像对照,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戏曲的现代转型,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明密码的重新破译。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