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梆子中有成套的杨家戏,可以连演几十大本,《潘杨讼》是其中比较精彩的一出,在晋东南地区长演不衰,据说当地人“看起杨家的连本戏来,越看越过瘾,跑二三十里路都不觉得累,能连看三天三夜”。
但那是过去的时代,现在娱乐方式多样化,很少有这种盛况了,这次在长治捉马村,有幸见识到了这一景象。
晚上8点开戏,六七点钟,已经陆陆续续有人搬着凳子过来,坐在台下,相互聊着家长里短。没来得及吃饭的话,不远处有小摊,吃上几张驴肉甩饼,再喝碗丸子汤。快开戏的时候,台下已经坐了黑压压一片,灯光打开,锣鼓声响起的时候,四处的人群像潮水一样,汇聚向舞台,没来得及喝完的丸子汤,也顾不上了。
去的早的人,可以坐在舞台下不错的位置,轻松的观赏,来的晚的,则只能站在这些人后面,伸长了脖子,远远眺望。
但还有一些人会另辟蹊径,有的趴在栏杆上,有的爬到树上,还有几个老大爷欣赏角度奇特,不看舞台上的唱念做打,站在舞台的一侧,伸着脖子出神地看着乐队如何伴奏,或许这是他们曾经的音乐梦想吧。
我还看到一个老大妈坐在放置音箱的高台上,那个高台有两三米高,真不知道她是如何爬上去的,看她气定神闲的样子,应该不是第一次坐在这里。旁边坐着她的小孙子,吃着一串糖葫芦,好奇的东张西望。
来看戏的老年人居多,但也有不少年轻夫妇,男人把孩子扛在肩膀上,孩子们又害怕又兴奋的笑着,女人在旁边仰望着孩子,也开心的笑着。可能他们小时候,也曾这样被父母带着去看戏吧。
突然想起唱了一辈子戏的姥爷,他不是一个好父亲,年轻的时候跑江湖,没有对儿女做到应有的责任,但是对我们这些外孙,却很是疼爱。
晚年的时候,他患上了老年痴呆,家里的人都不认识了,一个人光着脚在河堤上奔跑,拿着过去唱戏的马鞭,唱着含糊不清的戏词。
后来,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他走了,悄无声息。
他的故事,家人们也很少提起。
我长大了,也喜欢上了听戏。
我总觉得锣鼓声中,有旧时光的回响,台上的身影,依稀像他的模样。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