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永不落幕的上党梆子现代戏《太行娘亲》
 回望永不落幕的上党梆子现代戏《太行娘亲》
2023-10-19  来源:山西戏剧网  作者:申陵锋

2019年5月29日晚,上海长宁虹桥艺术中心。上党梆子《太行娘亲》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谢幕现场:观众迟迟不肯离去,谢幕时间近10分钟,整场演出鼓掌、叫好声近40次之多,网络直播点击量456.5万。6月2日晚,第十六届文华奖评选揭晓,上党梆子《太行娘亲》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提名剧目,陈素琴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

图片
本版摄影:张安弟

时隔六年,再度回望《太行娘亲》这一剧目的创作动因、思想和艺术价值,仍然有着强烈的导向意义和创作启示。

不忘初心,用艺术精品擦亮红色底色

自古为“天下之脊”的太行山,是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在这里发展、壮大,铺就了华北抗日大战场。这里不仅发生了许多碧血丹心、英勇悲壮的故事,也诞生了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她们就是用奶水养大了八路军的孩子、用女人柔弱肩头挺立起民族脊梁的——太行娘亲。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太行山区无数的“太行娘亲”用鲜血甚至生命抚育了“革命火种”,为革命事业作出牺牲。这一壮举,赓续的正是红色血脉,传承的正是红色基因,擦亮的正是最鲜亮的红色底色,激荡的正是在太行山区生生不息的“太行精神”。

上党梆子新一代领军陈素琴敏锐地意识到,“太行娘亲”这个题材可以深入地挖一挖,挖出“戏”来。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去发扬、去传承、去赓续。于是便赴沪“三顾茅庐”找到著名编剧李莉及著名导演王青,三个女人一台戏,由此开始了《太行娘亲》的最初筹划。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进一步唱响“太行精神”,在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鼎力支持下,由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重点打造、晋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全力指导、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精心创排了红色题材现代戏《太行娘亲》。2017年7月18日,上党梆子《太行娘亲》首演,连演4场,场场爆满,现场观众无不为“太行娘亲”的义举感动落泪。剧中太行母亲赵氏与梨花婆媳两代人舍弃亲生骨肉,救护八路军后代的感人故事,生动再现了太行老区军民团结抗敌、打击日寇的烽火岁月,塑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真实可信的英雄娘亲,讴歌了人民军队和老区的鱼水深情。剧作情真意切又催人奋进,被誉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精品教材。

图片

“这一个”太行娘亲,真实而伟大

为了把该剧打造成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剧目,陈素琴多次带领编剧、导演、舞美等主创人员及主要演职员在太行山区调研、采风。

在纪念馆,讲解员讲述了武乡县下北漳村太行奶娘高焕莲的故事。1940年,八路军鲁艺木刻厂厂长严涵即将去西安,妻子白炎也要随军转移。然而儿子刚刚满月,谁能哺育嗷嗷待哺的小白桦呢?就在此时,30岁出头的高焕莲大嫂说,“俺还有奶水,俺能养他,你们放心去打日本,啥时回来啥时接走。”在艰苦的岁月里,高焕莲死里逃生,用生命守护着八路军的孩子,直到孩子4岁被部队来人接走。离别时高焕莲瘫坐在路边的大石头上,呼天喊地地痛哭,寸断肝肠。听完这段讲解,陈素琴哽咽不止,泪流满面,对剧中的娘亲有了更深入的体验。

诚然,《太行娘亲》中那个赵氏,那个抱着自己孙子一起跳井,最后被敌人生生活埋的“娘亲”,是又一个高焕莲,是无数高焕莲中最真实的一个。这是主演陈素琴和编剧李莉被“太行娘亲”感染后的高度艺术认同。

关于娘亲的题材,是中国戏曲创作中司空见惯的传统母题。近些年来,戏曲舞台上的“英雄母亲”比比皆是,娘亲们以坚韧不屈、博大宽容、默默牺牲的精神,托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她们往往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舍生取义的勇敢担当。这部剧一改以往的“英雄”形象,塑造了一位因势推动、逐步成长、与众不同的英雄娘亲赵氏的形象。主人公赵氏从未走出过太行山,既有底层妇女为求生存、只顾小家的偏狭,又有善良、能干、爽朗的精神本质。当经历了一系列戏剧事件之后,赵氏终于完成了自己人格上的重建与飞跃,成为当之无愧的英雄娘亲。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评价:这部戏是“太行精神、太行文化”,是当地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一个标志。剧中人物有性格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为中国革命画廊增添了一个崭新的、别具一格的英雄母亲艺术形象。

陈素琴擅唱。上党梆子的声腔,高亢激越,声振屋瓦。陈素琴却深谙艺术贵在有对比,因此她处理赵氏的唱腔,不轻易飙高音,只将最富上党梆子声腔特色的高音放在重点唱句中进行处理。寒柳村的老书记张伯为保护赵氏一家,引敌离开而牺牲。在张伯坟前,赵氏有一段自诉身世、涤荡灵魂的唱段。陈素琴以清板起唱,收敛音量,引得观众屏气凝神,竖耳倾听。唱到点题的“俺当不起英雄,就当个正经奶奶胜亲娘”时,陈素琴亮开嗓子,推动声腔节节攀高,直穿人心。

陈素琴擅演。第二场,赵氏到后山沟换小米,惊见日本鬼子因搜不出八路小孩而屠村,陈素琴唱着大板“魂飞魄散一路狂奔逃出后山沟”上场,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当即揪住了观众的心。一进屋,赵氏唱“见亲人忍不住放声嚎啕”时,唱得结结巴巴,上气不接下气,直让观众为之担心:到底出了啥事?第四场,闻听王营长抱走了儿子铁牛时,赵氏拔腿就追,边走边唱,边跑边想,陈素琴依据赵氏此时此刻的心理,将戏曲圆场的身段拆分组合,掰碎重捏,让技巧活化,让身段为刻画人物服务,把一个原先拒养八路军小孩铁牛到如今“追赶铁牛”的娘亲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赓续华评价说:陈素琴在《太行娘亲》中的表演,堪称突飞猛进,令人刮目相看,成功塑造了“这一个”英雄娘亲。她不仅会表演,而且是一个气贯全场的大演员。

图片

匠心打磨,走心演出

上党梆子《太行娘亲》首演之后,稳扎稳打,持续演出,不断在“演中改、改中演”。 

2018年5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戏曲学会在京为该剧组织召开“革命文化题材如何成为艺术经典”学术研讨会。30余名戏曲专家围绕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研讨,总结当前新编现代戏创作过程中的法则、经验和问题,以期为现代戏创作提供学术借鉴。

2019年3月,该剧在京参加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暨优秀民族歌剧展演。陈毅之子陈昊苏等革命后代现场观看后,眼含热泪和主创、主演交流。那种血浓于水、喝着太行奶娘的乳汁长大的革命后代,对革命、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恩之情感染了现场每一个人。

该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艺术创作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艺术创作成果由人民共享。创排以来,先后在晋城、太原、晋中、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参加各级各类演出170余场,观众人数达100余万。先后在晋城、太原、北京、呼和浩特、上海、石家庄等地组织召开15场专家研讨会和5场剧本讨论会,170余名戏曲专家发言讨论、倾囊指导。征集加工、修改、提高建议及意见250余条……一场场演出,一次次研讨,只为匠心打磨,精雕细琢,攀登艺术高峰。据不完全统计,该剧曾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文化报、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戏剧》《中国演员》、澎湃新闻以及山西和晋城本地网络、电视、报纸、期刊媒体报道200余次(条、篇)。

在创排剧场版的同时,还推出了下乡版,日常“送戏下乡”演出累计30余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观众在看了《太行娘亲》后这样评价:戏顺了,自如了,合理了;陈素琴“入”了,“化”了,“活”了;观众进了,静了,哭了……足可证明观众对这部戏的喜爱和对主演陈素琴的充分肯定。

今后,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将继续宣传红色文化,弘扬伟大“太行精神”,创作演出更多红色题材佳作。

图片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