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戏剧教育的“三体”融合
 儿童戏剧教育的“三体”融合
2024-01-26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高小丽

戏剧在历史发展中承担着多种多样的功能,随着20世纪戏剧的实践范围逐渐扩大,儿童戏剧的出现丰富了戏剧在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纵观儿童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这种综合性、创新性、体验性的戏剧教学形式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全面的发展机会。戏剧教育的目的不是单一传授戏剧知识和表演技巧,不是仅仅为儿童提供一次或几次舞台表演的机会,而是让孩子在扮演角色和体验故事的过程中,通过角色呈现来更好地了解社会运行规律、树立良好道德品质,从而提升自身的修养与审美,戏剧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儿童戏剧教育满足了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诉求,为当代儿童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路径,同时也为儿童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随着儿童教育模式的变革,社会各界也对教育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有机结合,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儿童戏剧教育的发展需求

一是需完备儿童戏剧教育课程规划。儿童戏剧教育作为一种能够将幼儿园五大领域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法之一,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很多幼儿园希望以此作为自己的教学特色,一些公立幼儿园已经开始尝试将儿童戏剧教育作为固定课程,但分析现状可看出,现阶段仍然存在缺乏具体课程规划和详细实施方案的问题。首先,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的教学模式,常见的儿童戏剧教育课程往往是以绘本为基础的;其次,当前儿童戏剧课程内容多为讲述西方文化故事,对于东方教育模式下的儿童来说会显得相对复杂,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没有对中国传统故事进行传承普及,尚缺乏立足中华民族文化且符合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儿童戏剧教育课程。

二是教育资源亟待整合。儿童戏剧教育在促进儿童口语发展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的同时,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同时也为孩童释放天性提供了渠道。基于此,有些教育培训机构尝试研发、开设、出售此类课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由于此类教师的授课价格相对于普通教师较高,高昂的开课成本让培训机构缺乏固定的师资力量。同时由于无人兼任,培训机构也只能聘请表演专业的教师充当戏剧教育的指导教师,这就导致教学内容始终倾向于戏剧而缺少教育元素,会让家长误以为他们是在学习表演。另一方面,戏剧教育在儿童拓展提升领域尚是较新的概念,被大众熟知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培训机构与公立幼儿园之间,如何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突破儿童戏剧教育的发展瓶颈,需要深入探索。

对此,职业院校教育资源的充分介入,既可带来充足的教师资源,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还能推动课程良性改革,促进学校、企业、幼儿园三方在儿童戏剧教育领域的发展,同时提高儿童戏剧教育的大众认可度。

产教融合视域下儿童戏剧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课程改革强化实践。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作为儿童戏剧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培养工作和课程的优化问题。学校与校外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成果共享也将围绕着校内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展开。在进行课程改革之后,儿童戏剧教育方向的学生除了每学期完成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以外,还需要完成相应的实践课程任务,即通过在学校和合作幼儿园建立两个相互联动的戏剧教育工作室,来保证学校教学和幼儿园实践教学的同步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工作室的成员着手开发本土化戏剧课程,成绩优异者可在学校实践课上向学生展示,学校工作室的学生则应在观摩学习之后,结合现阶段学习任务对该课程进行专业领域层面的优化,两方齐心协力共同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和戏剧剧本。同时这样的模式也方便学生充分开展教学实践,通过在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完善自己开发的课程内容,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并且也能在教学活动中产出大量本土化的儿童戏剧精品课程。当然,教学活动并不局限于课堂,也包括制作本土化的绘本、排练儿童戏剧等周边产品。此外,工作室所产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儿童戏剧均可与专业机构合作,并向公众展示,制作出具有商业可行性和文化继承性的经典儿童戏剧及衍生文创产品。

二、整合资源实现联动。儿童戏剧教育的产教融合涉及三个层面:一是确定了儿童戏剧教育的具体课程内容;二是梳理了儿童戏剧教育教师的人才培育体系;三是开发了儿童戏剧教育的衍生产品,包括绘本、教案、儿童剧等。这些融合成果均可以服务于三个主体——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校外培训机构以及幼儿园。其中,高职院校与课外培训机构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打造既符合专业发展要求,又符合市场竞争需求的儿童戏剧课程和教师培训体系,使戏剧领域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明确,使戏剧方向的毕业生更符合市场需求,更符合专业定位。幼儿园则主要利用儿童戏剧教育的衍生产品来形成幼儿园特色的教育。所以,我们通过产教融合的模式,创建一个整合专业知识、产业发展和人才资源的未来共同体,使院校、课外培训机构与幼儿园三方都能享受到科研和实践的成果,实现高职院校与幼儿园之间的资源共享和相互整合,以便帮助高职院校更加深入了解幼儿园的发展现状,方便对幼儿园戏剧教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教育培训,让幼儿园充分享受到高职院校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团队,接触到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升,有效促进幼儿园高质量运营。

三、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成效评价作为戏剧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事关人才培养质量与儿童戏剧教育发展质量。因此,要多举措促进科学评价体系的形成与应用。首先,要明确新形势下的审美发展方向和培育目标定位。要以德才兼备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采用“评价即教学”的教育理念,以表现性评价作为主要的评价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认知评价,最终为戏剧教育活动提供积极的成长动力。其次,完备的教育基础设施是支撑戏剧教育课堂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儿童戏剧教育开展过程中的基础建设和教学设施等硬件方面也要有一定的参考标准,除了提供专门用于日常训练和排练的教室外,教学道具、舞美、服装等都是戏剧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教学材料。因此,课堂环境和教学工具等基础设施的完备性也应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同时,通过“以评促教”的方式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戏化人”的教育宗旨。戏剧教育作为陶冶情操的教育方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美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并不是以培养专业演员为目的,所以当前一些儿童戏剧活动和过度娱乐导向的行为,如“童星培养计划”“打造小明星”等都属于偏离教育目的行为,也应该作为评价标准中的负面例子。再次,课外培训机构的运营模式不同于校内的教育模式,应该设立一个符合其教育特点的科学评价体系。以教师完成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为评价基础,以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和阶段性测试作为教学考核依据,参照学生参加的文艺竞赛活动结果作为额外的考核依据,并聚焦学生的成长历程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来综合评估办学水平。在此情境下,要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成长表现作为课外机构的评价体系主体,而不是教师的招生能力和学生家长的续费情况。

四、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教师亲自示范,引导儿童在阅读戏剧剧本环节时要从分析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开始,主要方法有逐字引导和基于列表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示,嘱咐他们应该遵循故事的发展情节来编排表演,指导儿童如何呈现出角色的动作和语言,并补充解释每个行为的含义。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来帮助儿童理解剧中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基于角色的行为准则来指导儿童学习剧中人物的行动和语言。在儿童对剧本有足够了解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组织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的方式来让其深刻领悟故事的表达核心,以表演代替阅读,让儿童在戏剧表演中充分享受不同人物性格带来的不同人生体验。第二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组织儿童共同演绎一个剧本,并在必要时进行指导。例如,在表演方面,观察学生是否全身心投入,表演是否富有表现力;在编创剧本方面,验证人物角色是否鲜明,故事情节是否突出等。通过以上“师徒”的面对面教学,学生从充分激发儿童兴趣并布置任务开始,到引导儿童自行讨论和练习表演,再到带领儿童分组演绎剧本,最后反思表演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活动的要求,也在陪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提升了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最后阶段,通过教师的示范与训练,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使其积累必要的专业经验和技能手段。教师在之后的工作中也应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让学生自行开展教学任务,自己则归于幕后。这种培养模式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周到细致、说话做事得体有度等隐性工作能力,也逐步完善了学生的职业人格。

儿童戏剧教育是在戏剧的基础上融合了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原理,通过调动儿童在文学、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上的综合感知,来促进儿童的语言能力、社会感知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儿童戏剧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传授戏剧知识和表演技巧,而是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了解社会。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儿童戏剧教育还存在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当前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我们将在戏剧教育中进一步完善和探索高职院校、课外培训机构与幼儿园三位一体的培养发展模式,通过多方通力合作,为儿童提供更加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教育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要时刻坚持儿童戏剧的美育和德育教育,秉持立足本土、守正创新的教育理念,以开发出更加多样化和独特性的教育模式为结果导向,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戏剧在陶冶情操与培养审美上的教育功能,激发儿童内心的真善美。我们也应该继续不遗余力地支持儿童戏剧教育事业,以期实现儿童在社会层面与道德层面上的自然生长。

(作者系吕梁学院讲师;基金项目:“教育强国视域下吕梁精神融入高质量幼儿园课程体系的路径研究”(编号:LLJSZK202307),“吕梁学院专业认证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优化探索”(编号:J20221156))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