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文化长卷如此绚烂
 新时代的文化长卷如此绚烂
2024-06-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江伟

时间川流不息,却总有一些刻度恒久如新: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四部匠心之作向世界展现诗意盎然的“中国式浪漫”,奉献无与伦比的冬奥文化盛宴。

——良渚文明申遗成功,文明定义有了中国叙述,“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被世界广泛认可。

——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收天下典籍、彰千古文盛,钟鼎千秋的文化工程,汇聚起史册间流淌的文化江河。

不仅是万众瞩目的盛大时刻,读一本书、观一出戏、赏一幅画、看一场电影,乃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也会在生活中留下回味无穷的印记。

文化绵绵,如此令人心神激荡,又如此意蕴悠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断深化文化领域改革,指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全面深化改革,百姓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艺作品力作迭出,“博物馆热”“非遗热”蔚然成风,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产融聚合壮大升级,文化在价值创造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作用……以文为魂、以新促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当代中国展现出蓬勃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书写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人人参与:文化生活崭新气象

在2024年中国人的消费意愿榜单上,有超三分之一的人打算在旅游方面增加消费,这一比例为5年来最高——“出门玩”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

上一个冬季,黑龙江哈尔滨的冰天雪地令人向往,仅元旦假期,就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

此时的盛夏,贵州台江县台盘乡“村BA”更加火爆,数万人现场围观,几百亿次网上浏览量,仅“五一”假期,台江县就接待游客38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6亿元。

近年来,山东淄博烧烤,重庆“魔幻8D”,陕西西安“大唐文化”……“明星城市”不断涌现,各自的城市特色被提炼出某种载体或符号,成为吸引游客的文化密码。

文旅融合引发旅游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人们在“出门玩”的时候,不仅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也增强了对家乡、对祖国的文化自豪感。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如今,物质生活愈加丰盛,人们对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愈加强烈。只有让文化变得触手可及,文化才能浸润人心。

在河南卢氏县陈家堎村,农家书屋以前在三楼,读者前往不方便。村里想出巧办法——让书屋“下楼”,与一楼的便民服务中心共用办公空间,前来办事的村民可随手翻阅,原本闲置的农家书屋立时热闹起来。

暮色降临,浙江温州南塘街城市书房亮起灯光,翻书声不时响起。附近的居民只需步行15分钟,便可来潜心阅读,放松身心。

窗外河水蜿蜒,屋内书香缕缕。在安徽马鞍山当涂县城沿护城河布局的阅读空间,春节等公众假期如常开放。近300平方米的室内空间里,上万册图书沿墙壁旋转排列,爱书的读者沉浸其中。

近年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广东广州的天河湿地文化角,由绿荫小径、湖畔长廊、艺术设施、休憩椅凳等组成,融美术馆、图书馆、咖啡馆、茶室等场馆功能于一体;上海嘉定在街镇与村居的中间片区,建立大量新型文化空间,优质演出、展览、讲座等不再局限于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传统场地,哪里有地方,就在哪里办。

不断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们从“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情”的多层次需求。而文化从来不是单纯的耳目之娱、感官享受。

“‘数字+文化’的模式,是为了让红色课堂不落幕。”不久前,江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策划推出“八一献礼”主题教育网络直播活动,结合“跨越时空的追寻”系列宣传报道,联动全国50多家博物馆开展“致敬八一”宣传接力活动,将为观众带来可感可触的沉浸式体验,让更多年轻人铭记历史。

“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乌兰牧骑的使命一直在延续。夏天的内蒙古库伦苏木草原生机盎然。乌兰牧骑队员载歌载舞,将文化送到农牧民家门口。作为送文化的主力军,哪里有演出需要,他们就赶到哪里,平均一年演出100多场次。

日益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兴起的文化风尚,壮大繁荣的文化产业,见证我国文化建设迈向新高度,推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再上新台阶。

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城乡区域开展的“2023年居民文化发展满意度调查”显示:文化发展得到广泛认可与高度评价。近八成受访民众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整体水平持续提升;八成以上受访民众表示“我为中国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认为未来十年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会进一步提升。

随着改革发展,演出、展览等文化消费市场不断下沉,带火小城市文旅经济,拓展了增量市场;沉浸式演出、互动体验、文化主题餐饮、智慧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文化周边产品、汉服、老字号等国潮文化和品牌展现文化消费新场景。青少年踊跃参加研学旅行,城市漫步刷屏社交网络,人民群众多样化、品质化的旅游需求带动行业不断升级,持续以文化创新推动生活品质提升。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比2022年增长8.2%。人民既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是文化建设成果的享受者,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的“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得到生动呈现。

勇攀高峰:文艺力作层出不穷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锚定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文艺创作的价值航标,标注了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文艺史诗,由此起笔。

回首十年,从西北大漠到沿海小岛,从边防哨所到森林草原,从城市建设到兴农一线,从科技前沿到车间码头,文艺工作者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一次次远行,又一次次满载而归。

剧场内外、线上线下、大屏小屏,无数高光时刻、心动瞬间,装点着美好生活,振奋着民族豪情,汇聚成文艺最美丽、最丰盈的风景。

——文学创作萌发新的活力。《雪山大地》《本巴》《千里江山图》《回响》等小说编织出中国文学创作的斑斓色彩。备受称赞的网络剧《我的阿勒泰》,画面融进文学的细腻笔触,抚慰无数观众的心灵。小说《宝水》捕捉乡村点滴变化,涵容传统中国深厚绵延的伦常智慧和新时代朝气蓬勃的新观念、新情感、新经验。在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计划”的倡导下,一批优秀作家倾情投入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网络文学创作充满生机,我国网络用户规模已超5亿人,海外活跃用户总数近2亿人,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力军。

——影视创作呈现兴盛态势。《长津湖》《十八洞村》《我和我的祖国》《流浪地球2》等电影佳作,令人惊艳;《山海情》《人世间》《觉醒年代》《去有风的地方》《繁花》等电视剧集,受到热捧。崭新纪录不断被镌刻在中国电影史上:2023年暑期档,电影总票房、观影人次、国产电影市场占比,均创暑期档历史新高;2024年春节档,总票房、观影人次,均刷新春节档影史纪录。

——舞台艺术焕发无限魅力。大型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 中华儿女》,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话剧《香山之夜》,歌剧《沂蒙山》,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越剧《新龙门客栈》,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底蕴、澎湃的艺术激情、炫目的舞台呈现、崭新的创作理念。

一部部深入人心的作品,一个个持续走强的数据,是中国文艺不断改革创新、精品力作迭出的缩影。其背后,是文化自信对文化创造力的有力支撑,更是文艺工作者勇攀高峰的不懈追求。

——日新月异的科技,正拓展文艺创作的内容边界、想象空间,为人们带来“跨屏时代”更具吸引力、更有感染力、更富影响力的文化盛宴。

浩渺如宇宙,抑或微小似光晕,所有天马行空在银幕上都有了被看见的可能。研发“粒子水墨”技术,第一次实现中国水墨画与三维技术的结合;为数字角色设计一套毛孔算法,使想象中的人物“活”了起来;利用拍摄机器人拍出了月球行走时的飘逸……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惊艳世界:灯光交织,水墨入画,京杭运河流淌千年;舞台变换,烟雨江南,两岸灯火映照古今。在现代声光色配合下,开篇表演《国风雅韵》向全球观众展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旅程。数字媒体、投影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为艺术创新提供了新的范式与可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当代中国文艺创新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和底气。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穿越千年的诗句透过银幕与观众相遇,长安的繁华气派、江南的婀娜多姿、塞北的苍凉辽阔,与回响在历史深处的诗词吟诵,共同唤醒观众的文化记忆。

国风舞蹈频繁“破圈”。《唐宫夜宴》让一群憨态可掬的唐俑小姐姐“复活”了传世名画《唐人宫乐图》;《只此青绿》的女舞者们以刚柔并济的舞姿化作险峰卧石,实现了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合而为一;《洛神水赋》更是将舞台挪移至水下,裙带飞舞、衣袂飘飘,曹植笔下《洛神赋》描述的超然意境跃然而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考古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从传统文化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带给观众美的享受和文化的丰富体验。

内容选材严、思想开掘深、艺术创造精,提升文艺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越来越成为创作者的自觉追求。

今日之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波澜壮阔的时代巨变为文艺创作敞开了极为广阔的生活图景。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向着新时代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最生动处开掘,中国文艺正阔步迈向气象万千、群峰耸峙的壮丽境界。

守正创新:中华文脉薪火相传

漫步山西平遥古城,青砖黛瓦,古道悠长,高耸厚实的古城墙诉说着悠悠历史。这座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也曾遭遇坍塌危机。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文化遗产保护必须直面的问题。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给人以启迪。

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星散在中华大地上、绵延于岁月长河中。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如今,平遥古城既保留了旧时的风韵,也展现着年轻的活力,既延续了古城的遗产,又焕发着市井街巷的“烟火气”,是一座名副其实“活着的古城”,展示着灿烂文明曾经的模样。

守护巍巍长城,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长城,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它翻崇山峻岭、穿荒漠戈壁,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在中华大地上留下雄浑有力的身影。

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勉励大家“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

这些散落在大地上的遗迹,是岁月的低语,是历史的回响,是时光的印记。浓缩着时间的厚重,承载着集体的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十多年来,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得以推进,良渚、石峁、二里头等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新疆、西藏等地边疆考古取得大量发现,“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等水下考古陆续开展。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奋斗目标,考古工作呈现全新气象。

2023年10月,“圆明园石柱回归展”在北京开展,7件圆明园流失的石柱文物,漂泊海外百年,终回祖国怀抱。流失文物回家,始终牵动亿万国人的心。近年来,我国文物追索力度不断增强,文物追索返还国际合作不断扩展深化,先后与27个国家签订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政府间协定,1900多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到祖国怀抱。

盲人阿炳去世前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新疆老艺人吐尔地阿洪生前演唱的全套十二木卡姆、从黄土高原河曲收集来的1500多首民歌……一份沉甸甸的传统音乐录音档案,记录了民间音乐的原生状态,守护着中国音乐文化记忆。2022年,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上线,赋予这批珍贵档案新的生命,使其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成千上万的非遗项目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现代人走进历史、了解过去的窗口。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共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在全国范围内,已设立非遗工坊6700余家、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00家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一件文物承载的就是一段厚重的历史,一处文化遗产就包含着中华文化传承的密码。不能“养在深闺人未识”,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鼠标轻点,云冈石窟大佛与文保专家隔空“对话”,揭秘驻颜“秘方”。云冈石窟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传承中的优势,让文化遗产从现场延伸到了线上,以“年轻”的呈现方式“活起来、动起来”。

从数千年的历史中走来,融入万物互联、无远弗届的数字时代,奔向更广阔的世界和更遥远的未来。如今,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正激活人们的情感空间,唤醒民族的文化记忆。

历史必定会标注这一刻。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

水到渠成,正当其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也将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未来之中国,必定国强、民富、文盛,时时涌动着“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充沛活力,处处充盈着“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