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艺术工作者,在小剧场的舞台上,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见自己,遇见观众,望见艺术之巅。”在“2024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开幕之际,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编剧罗周这样感慨。今天起至12月19日,10部内容饱满鲜活、风格丰富多样的小剧场戏曲佳作将集中在长江剧场和宛平剧院上演,展现当代戏曲人“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
今年是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前身“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创办的第十个年头,也是其升格为“国字号”展演活动的第六年。截至今年,展演共吸引了580余部剧目申报、囊括近90个剧种,100余部小剧场戏曲作品经过专家遴选后登台亮相。在这片戏曲的热土,资深的名家、年轻的演员、圈内的创作者、圈外的观众,无不热情参与其中,关注着戏曲承接传统、对话当下而焕发出的生命力。
戏曲名家为何成为“小学生”
展演行至第十年,见证着全国戏曲界对于小剧场的热情愈发高涨。据统计,本届展演共收到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0部剧目,其中原创作品50余部,计划首演超过30部,涉及近40个剧种,其中黔剧、桂剧、丹剧、渔鼓戏、湘剧、客家山歌剧、粤北采茶戏、河南越调等剧种首次出现在申报名单中。
今晚,湘剧《舟渡》就将率先亮相,这部改编自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作品,除了将一展湘剧高腔的浓厚地方特色,还将通过无场次形式,构建类似于原作的散文化抒情模式,传达沈从文对湘西山水的淡淡情愁。
本届展演活动的亮点在于传统戏曲的现代演绎,以及多剧种的融合创新,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新表现手法将共同展现戏曲艺术的深厚底蕴和时代精神——锡剧《聊斋·紫尾》取材于《聊斋志异》,书写当代人视角下的“新聊斋”故事,玄幻题材与经典解构相结合;特邀剧目粤剧《奉天承运》在保留传统粤剧唱腔、身段、做手等核心艺术元素的基础上,加入灯光、录像、舞台装置等大量现代剧场手法;越剧《张骞使西·三别三行》通过张骞的西域之行,展现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和勇于探索的民族精神……
“在小剧场戏曲的排练厅,我就像一个小学生。”越剧名家徐标新此次将在《张骞使西·三别三行》中担纲主角“张骞”,虽然已经是身经百战的成熟演员,但小剧场高度聚焦演员、不特意区分行当的表演依旧给他提出新课题。作为戏曲实验地的小剧场,向来不缺具有创新和思考精神的名家参与其中。今年的申报名单中就有多达十余位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和白玉兰奖获奖演员。
青年人实现从案头到舞台的跋涉
“《封狼居胥》里师生同台,我们吸取前辈对艺术的钻研精神,呼出年轻人的青春气息。”展演中,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京剧名家金喜全将带着学生们呈现小剧场京剧《封狼居胥》,为戏曲的“明日之星”积累更多舞台经验。金喜全期待,学院派的艺术风格可以在此处尽情展现。“我不仅享受着创作的快乐,还享受着一份教育的责任。”
什么样的作品让施夏明、李晓旭甘当“检场”?75岁的昆曲表演艺术家石小梅和“扬剧王子”李政成主演的昆剧《六道图》便拥有这样的魔力。当《六道图》编剧罗周看到石小梅扮演的25岁的“吴道子”,她惊叹50年的时光恍如从石小梅身上抽走,跨剧种的魅力、炉火纯青的表演魅力,皆在小剧场显得愈发纯粹。作为幕后主创,罗周对于小剧场的情感同样深厚。“小剧场给予青年人很大的施展空间和平台,让他们实现从案头到舞台的跋涉。与此同时,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也介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传帮带。”
身为小剧场戏曲的躬行者,罗周越来越多地接收到了来自观众的正反馈。“对于小剧场戏曲的关注,其实就是对戏曲创新创造和戏曲人自我突破的关注。在这个平台上,戏曲工作者与时代、与人民、与自己的对话,都完美地实现了。”
本届展演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文汇报社、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共同主办,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协办。展演期间还将举办专题研讨会,专家学者与院团主创共同探讨中国小剧场戏曲的可持续发展。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