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版话剧《立秋》奏响高校思政育人的生动旋律
 学生版话剧《立秋》奏响高校思政育人的生动旋律
2024-12-13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贾力军 周慧芳


 

山西财经大学学生版话剧《立秋》在山西师范大学巡演。
台湾访学团学生在山西财经大学与剧组学生演员亲切交流。
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正在给学生上思政课。
学生版话剧《立秋》演出剧照。

十七载舞台排演,上千人倾情演绎,九万余人观看,历久弥新,魅力不减。

多年来,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探索中,山西财经大学独辟蹊径,以一部学生版话剧《立秋》奏响了高校思政育人的生动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在山西财经大学,艺术撞上思政,舞台变成讲台,文化传承与思想启迪完美融合。

思政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鲜活的艺术呈现,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搏相互交织,学生们沉浸式的表演,生动展现了传统晋商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生命力。

十七年青蓝相继,话剧《立秋》是艺术的传承,更是思政教育的创新载体

光影交织中,三道门扇依次打开,马洪翰带着男童缓缓走向观众。“立秋了,立秋了。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随着这句台词响起,一场关于晋商传奇的话剧《立秋》在舞台上拉开帷幕。

12月4日,由山西财经大学学生倾情演绎的话剧《立秋》在山西师范大学上演。该剧以山西平遥票号为背景,讲述丰德票号在民国初年面临的兴衰考验,深刻展现晋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精神内核。

舞台之上,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灯光之下,学生们的演绎细致入微、引人入胜,观众仿若置身其中,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马洪翰的坚守与执着,许凌翔的革新与挣扎……剧中人物的命运交织与情感碰撞,通过学生演员们的生动演绎得以呈现。两个多小时的演出,马家大院里发生的故事始终牢牢抓着观众的心。

“十七年的浸润,话剧《立秋》已成为本校独特的校园文化,融入师生们的工作生活与精神世界。”山西财经大学团委书记甄德酉介绍,学校团委始终聚焦为党育人的主责主业,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不断引领学生担当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

话剧《立秋》是山西省话剧院的经典力作,取材于中国近代商业金融业的发源地山西平遥票号。它犹如一座桥梁,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让观众得以穿越时空,领略晋商的兴衰荣辱。

“2007年,山西财经大学将这部作品‘移植’进校园,从主演到配角,再到灯光师、道具师,所有演职人员全部由该校非表演专业学生担任。”山西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胡玥告诉记者,学校通过深入挖掘晋商精神的育人功能,将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将晋商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纳入办学思路和发展规划之中。话剧《立秋》就是其中最具活力与感染力的校园文化项目,引领学子们在艺术海洋中感悟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

“学生版话剧《立秋》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堂舞台思政课,指引着一届届财大学子向上向善、努力向前。”该校2020年毕业生屈鸿胤感悟颇深。他曾经也是剧组的一员,如今已走上工作岗位,秉持《立秋》中勤奋、敬业、诚信等人生信条,锤炼本领、深深扎根,努力在平凡岗位上贡献青春力量。

山西财经大学结合办学特色,不断挖掘晋商文化资源富矿,坚持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为新时代赋予思政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思路,立足学校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的鲜明经管特色和山西地域文化资源,聚焦主题,创新形式,充分挖掘话剧《立秋》中蕴含的晋商诚信文化等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此外,学校还建成山西高校唯一的晋商博物馆,发起成立晋商博物馆联盟,连续多年推进“让晋商文化火起来”育人项目,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晋商文化探索活动,把晋商文化的育人元素贯穿到校园文化全过程。

从刻苦排练到舞台绽放,学子们演绎的是晋商故事,感悟的是家国情怀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12月1日晚,在山西财经大学学生活动中心4层,《立秋》剧组的学生们正在紧张彩排,记者前去采访时,展演厅正回荡着丰德票号的祖训。从晚7时到11时,学生演员们忘我地投入到各自角色中,一遍遍抠细节,无论是台词的精准表达,还是动作的细腻演绎,甚至是眼神的微妙变化,都力求完美。话剧《立秋》的排演,既是对晋商文化深度挖掘与艺术呈现的过程,又是学生成长与思政教育的实践之旅。

“《立秋》贯穿我的整个大学时光,甚至青春时光当中。它教会了我和身边同学守正弘扬晋商精神,接力传承传统文化。”曾饰演马洪翰一角的代昕元感慨道。他是经济学院2021级学生,看着“下一任”马洪翰犹如看到曾经的自己。作为剧组学生负责人,他深知每场《立秋》演出的成功,都离不开台前幕后每位同学的辛勤付出。从晨曦初现到夜幕低垂,从夏热至秋凉,1600多个小时的汗水与坚持,最终凝聚成台上短短两小时20分钟的起伏跌宕。

“许凌翔是剧中票号改革派的代表人物,锐意进取、勇于担当,展现了晋商精神中开拓进取的一面。”郭又源是2023级金融工程1班的学生,在剧中饰演许凌翔一角。为了精准塑造这一人物形象,他深入挖掘角色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意义。“通过饰演该角色,理解了开拓进取与和衷共济的平衡,更深刻领悟了晋商精神的多元性与包容性。这种精神激励着我在学业与生活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在排练过程中,学生演员们面临着诸多挑战。赵国栋,饰演马江涛的学生演员,有着秦腔基本功底,但在话剧表演中仍遇到瓶颈。他告诉记者:“戏曲注重外在表演技巧,而话剧更注重内在情感表达和角色心理刻画。马江涛这一角色内心复杂,在演绎其情感纠葛时,我感到力不从心。”为了更好地诠释角色,他反复研读剧本,观看历年话剧院老师的视频,与导演和其他演员深入探讨,在不断磨合中逐渐找到了与角色的共鸣点。

《立秋》成为学生们成长的摇篮,他们在艺术的熏陶中感悟人生真谛,在思政教育的浸润下明确社会责任。这样的成长与突破,在参演学生中比比皆是。从剧本研读、台词揣摩,到角色性格情感把握,再到舞台调度、灯光音响等技术实践,学生们不仅表演技巧、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等能力得到提升,更在潜移默化中深刻领悟晋商精神内涵。晋商精神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概念,俨然已成为他们在舞台上塑造角色、在生活中践行的人生信条。

“《立秋》已成为一张名片、一种精神。”大四的学生赵晨雨,曾饰演《立秋》中的凤鸣一角。12月4日晚,她沉浸于学弟学妹的表演之中,当大家谢幕的那一刻,眼眶顿时湿润了,对“传承”二字有了更强实感。“《立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的大学生活。晋商精神也在一届又一届学子间传递,生生不息,激励大家不断超越自我、努力拼搏。”

“用艺术形式向更多人讲述晋商故事,摒弃简单的说教方式,让观众通过自己的双眼双耳,通过舞台效果、视听语言去听、去看、去感受。”山西省话剧院艺术创作室主任、学生版话剧《立秋》导演王凤海深谙戏剧艺术的魅力,他指导陪伴一批批学生演员在舞台上成长、蜕变,将晋商故事以鲜活灵动、富有感染力的姿态呈现给广大观众。

小舞台承载大思政,艺术浸润让思政育人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儿啊,咱晋商‘纤毫必偿,诚信为本’,宁可人欠我,不可我欠人,娘把祖宗家底拿出来,帮你渡过眼前难关!”台上,老太太(马洪翰的母亲)面对挤兑风潮,散尽祖辈十三代攒下的家底,保住了丰德票号的声誉。10月29日晚,学生版话剧《立秋》在山西大剧院上演时,老太太说话那一刻,全场一片沉寂,所有人都被她的大义之举深深震撼。晋商的诚信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舞台中央,也铭刻于每一位观众心中。

同样的情景出现在不同演出现场。《立秋》在山西师范大学缓缓落幕,师生们为之动容。“晋商精神犹如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大一学生张凯淇仍沉浸在剧情中,“诚信为本的坚守、开拓创新的勇气,激励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坚守责任、勇于创新,积极面对各种挑战,成为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参演与观演学生在实景中产生情感共鸣,于‘灯光下’‘舞台上’接受教育,借此直观感受晋商文化与精神,深刻领悟其内涵。”山西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梁兴凯认为,话剧《立秋》已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助力学生把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勤奋学习、爱岗敬业、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

“《立秋》中所展现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穿越百年历史尘埃,直抵我的内心深处。”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学生宋卓群观看演出后表示,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更应胸怀天下,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以青春之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自2010年开始,学生版话剧《立秋》排演工作被列为山西财经大学团委每年的重点工作项目,2012年作为当时我省唯一一所非艺术专业院团被山西省教育厅列入“山西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演出单位,先后在校内外演出40余场,观众累计9万余人,并以“送剧进校园”“送戏下基层”的形式,将晋商文化的火种播撒到全省各大院校及基层单位,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及辐射范围。

学生版话剧《立秋》不仅在学生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对于成年人而言,同样是一场直击心灵、触动灵魂的精神盛宴,激发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思考。

太原市民陈彦卓今年10月在山西大剧院观看学生版话剧《立秋》后表示:“观看演出后,我深深领略到了晋商文化的博大精深,晋商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等品质不仅是晋商文化的精髓,更是我们应当秉持坚守的宝贵财富。”

“我深信,只要我们接续努力、守正创新,戏曲艺术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传播正能量。”学生赵国栋在抖音平台上通过开直播、做短视频等方式,传播和弘扬传统戏曲文化。他力图通过新的传播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戏曲艺术,从中汲取奋进力量。

“希望用话剧这种艺术活水浇灌思政创新,激发大家对晋商文化的关注,以此推动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学生版话剧《立秋》剧组负责人、山西财经大学校团委老师吴媛媛表示,该剧不仅在省内广受赞誉,在全国舞台上也屡获殊荣。2009年获山西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2010年获山西省共青团工作特色奖;2017年入选全国100个优秀国学教育文艺作品;2018年获山西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表演类特等奖,同年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表演类一等奖,并赴上海参加现场展演;2022年,《立秋》话剧社获得全国高校学生社团“TOP100”。

戏剧塑形,思政润心,一场文化传播与育人模式的完美契合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思政何为?大有可为。

如何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山西财经大学通过学生沉浸式演绎晋商文化的优秀剧目《立秋》,交出了一份特别的思政课答卷。

“怎样让思政课更具生命力,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思考和探索的话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帅说,学生版话剧《立秋》巧妙地找准地域文化资源和社会现实期待的契合点,向观众传递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实现了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我们应充分借鉴这种模式,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各类优秀文化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让广大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艺术+大思政’模式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抓手,持续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深厚的文化力量。”范若冰是山西财经大学思政课教师,她表示,“在今后的思政课教学中,进一步借鉴该剧的成功经验,将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巧用艺术形式,结合晋商文化,探索新时代思政育人新模式,打造有意思、有温度、接地气的‘大思政课’。”

借助话剧这一独特艺术载体,山西财经大学让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舞台情境与深刻的剧本内涵,激发学生们的思考与共鸣,进而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戏剧塑形,思政润心,这是一场双向奔赴。”胡玥介绍,在山西财经大学,学生版话剧《立秋》成为历届新生不可或缺的“开学第一课”,是全体师生感受传统文化、领悟晋商精神的一扇重要窗口。学校通过创新晋商文化传播形式,精心构建“排演实践教学、晋商文化探索、舞台实景感染”有机结合体系,打造“双主体”育人模式。

今年10月起,学生版话剧《立秋》已先后在山西工商学院、山西大剧院、山西师范大学进行校外巡演,把山西财经大学致力打造的经久不衰经典、代代相传精品、届届学生受教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为高校间的文化互动注入新的活力。

山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丁耀武表示:“我校深植于晋商文化的沃土之中,将进一步发挥作为晋商研究的策源地、晋商精神的先行地、晋商人才的培育地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以晋商精神培元、用晋商文化树人,推动晋商文化育人品牌建设,积极探索具有晋商特质的特色财经人才培养之路,着力构建‘家国本色、晋商特质、开放创新’的新商科育人格局。”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