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十周年,包括戏曲界在内的文化艺术领域怀着巨大热情,通过宣传、演出、研讨等多样活动,总结10年来文艺创作成绩,探索新时代文艺发展前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文艺之声”制作的融媒体节目《梨园新韵·十年华章》,将10年来具有深远影响的创作者、创作团队、精品力作、创作现象等予以推荐,节目包括了广东粤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院、上海京剧院、河南豫剧院三团、浙江婺剧院、江苏淮剧团、广西戏剧院、湖南花鼓戏剧院以及编剧罗周、导演张曼君在这10年中的艺术创作,较为突出地呈现了新时代丰富的戏曲艺术空间,展示了戏曲人用多样的艺术探索来回应时代命题、张扬戏曲艺术的新作为和新气象。
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回答“为谁创作”和“怎么创作”
10年来,随着文化和旅游部“戏曲振兴工程”的推进和落实,戏曲工作取得了全方位的成绩,推动戏曲全领域整体的发展。仅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在2024年度组织的戏曲工作即可见其一斑:“2024-2025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2024年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2024年京剧艺术表演人才提升计划”“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第九届中国昆剧艺术节”“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第三届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作品展演”“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第八届中国戏曲文化周”“2024年第三届全国采茶戏汇演”“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2024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等。这些重点项目工程和戏曲展演活动大多行之有年,随着工作的深入而在内容、形式上多有拓展,其影响广泛,涉及数量众多的戏曲剧种,也让戏曲传承和发展获得了持续的政策引导。
戏曲人通过理论和实践领域中的探索,查问题、解难题,写答案、交答卷。在面对10年来文艺创作的“高峰”与“高原”之问时,当然有探索,有进步,更有创作中的困惑和误区。在戏曲创作中,“为谁创作”和“怎么创作”始终是创作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事实证明,按照戏曲艺术创作规律进行多样题材、多样风格、多样个性的创作,可以避免主题创作落入简单化、模式化、公式化、概念化的宣传窠臼,推动戏曲行业良性发展。
本年度呈现出多个热点现象,构成了具有全域性的戏曲发展图景:越剧《新龙门客栈》仍然热演,“君霄组合”带来的明星流量影响到了越剧、浙江省小百花越剧院的创作演出,特别是哔哩哔哩(简称“B”站)2025年跨年晚会上,网络虚拟歌手洛天依和陈丽君同台演唱《戏游九州》,单视频播放在短短几天就近700万,让更多年轻受众有效理解传统戏曲文化;粤剧《白蛇传·情》迎来其创作面世十周年,10年巡演300场,线上线下、海内海外,备受关注,演出市场依然火爆,由舞台而电影所带来的粤剧效应不减;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持续推动海外演出,涉及四大洲60多个国家340多场演出,尤其是2024年出访19个国家和地区,演出频次创新高,成为中国戏曲的一张国际名片;具有国际影响的泉州木偶戏,持续探索旅游与非遗的深度融合,以公益养市场,培养出良性市场空间,本年度全年演出900场,观众人数达到45万人,门票收入突破2200万元;甘肃万安秦腔艺术剧院作为民营剧团,用传统的秦腔艺术,在西安、兰州等地引发现象级轰动效应,说明秦腔的传统生态空间仍具活力,基层民众对于优秀传统仍然执着……
诸如此类的热点演出现象,真切地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广泛性、“市场”的广泛性,实际需要文艺创作充分利用科技、网络、空间等多元手段,密切回应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及其更趋多元的艺术诉求。在近年的戏曲创作中,由于存在着对“主题”“命题”的理解偏颇和对创作的无序干预,在创作中频繁出现对非艺术化因素的趋奉,艺术创作在整体上投向政策、项目,而不能向观众、市场和传统负责,导致创作成果出现作品艺术水平低、群众不喜欢、市场没效应、传统难为继的问题。当前的戏曲生态实际面对着两个维度的艺术空间,一是力图寻求政府空间,二是力图寻求观众空间,由此形成两种不同的创作导向和生态结构。戏曲创作应该从“主题”“命题”的单一化倾向,走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定位,这是新时代戏曲长效发展的必需,更是让戏曲生态更加完整有序发展的必需。
以体系建设实现戏曲艺术的完整发展
本年度戏曲工作中突出的亮点是戏曲在制度化保护方面持续推进。《金华市婺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温州市永嘉昆曲保护条例》《甘肃省陇剧保护传承条例》《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上饶市弋阳腔保护传承条例》《绍兴市越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等地方法规相继推出,继本世纪初昆曲的地方法规推进以来,更多剧种通过戏曲立法保护,让保护成果惠及地方和基层戏曲的整体发展。这些制度化的方式与各省区、市在区域戏曲工作所形成的各种机制,例如艺术节、戏剧节、评奖活动等,一起构成比较稳定的制度保障,实现戏曲稳定有序的传承和创作。2024年比较突出的省级戏曲活动,如第八届湖南艺术节、第四届山西艺术节暨第十八届山西省“杏花奖”评比展演、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第十届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第九届福建艺术节、河南省第十六届戏剧展演、2024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第五届湖北艺术节、第四届陕西戏剧奖评奖等,这些活动在相关省区一直发挥着对于创作、人才的促进作用,涵养了生态,多年来也成为衡量展示戏曲艺术高度、推出优秀人才的重要标准。中国戏曲在实现一个不能少、每个都要强的剧种发展远景时,需要从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最终落实在地方基层的切实保护,“制度化”的工作要与“在地化”的立场密切相连,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在戏曲工作中的守土有责,充分促进基层群体在维护戏曲生态的社区参与,努力做到一剧一策、一团一策,让戏曲艺术的根脉始终扎在文化乡土中。
本年度戏曲工作的重点是由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带来的文化思考。梅兰芳、周信芳是中国京剧艺术的两座高峰典范,两人一旦一生、一北一南,一求美一求真,分别代表了京剧走向繁荣之际截然不同的艺术实践,他们跨越时代的演剧观念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戏曲的整体发展。本年度从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以及相关机构前后相续的纪念推广工作,即可看到中国京剧艺术完备的艺术体系和艺术辩证法则所在。事实上,梅兰芳文化研究和推广工作在近年来颇为隆盛,而包括周信芳在内的京剧各流派的艺术、学术工作都显得不足,扩展至中国戏曲众多剧种的理论研究和艺术传承,更显示出后继乏力的困境。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推动组织实施对于濒危剧种的公益演出,经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按照每个剧种50万元100场的标准,支持无国办团体的剧种和“天下第一团”剧种进行公益性演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剧种剧团的传统剧目演出。这从一个侧面也能看到,数量巨大的戏曲剧种还不能自觉地实现艺术和理论的体系化建构。包括中国剧协推动的“艺苑撷英——2024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戏曲净行、乐队主奏)展演”,继武戏、生旦、丑行等青年人才展演之后,又一次对弱势行当、幕后群体做了一次展示;而中国剧协推动“稀有剧种保护计划”,则针对相关省区发展态势比较低迷的剧种,采用专项创作扶持,来推动传统剧目的挖掘复排和后继人才的培养展示。这些工作都在中国戏曲客观的不平衡态势中,努力以更加完备的体系建设理想,来实现戏曲艺术的完整发展。
当然,本年度涌现的在区域剧种保护传承的有效实践,例如历时8年完成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全5卷)》胜利竣工,海内外粤剧人发挥全行业力量,将存留在记忆中的活态艺术挖掘整理出来,形成对表演艺术的精准梳理和记录;浙江省文化厅推动浙江传统戏剧音乐曲牌数字化应用,全面记录浙江18个戏曲剧种、58个省级以上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近3000支曲牌和3000多条视频,将传统挖掘和艺术推广结合起来,为戏曲传承提供基础数据;福建泉州梨园戏剧团策划推动“2024全国南戏展演”,通过连续3年的展演、研讨和交流活动,将古老特色剧种的剧目表演荟萃到泉州,加强以“表演”为中心的戏曲交流总结和规律研究。这些工作对于挖掘剧种独立的文化品格无疑具有重要推动价值。倘若每个文化区域、每个剧种、每个剧团都能够做好自身的体系建构,中国戏曲整体性的强势发展才会真正实现。因此,本年度对于“梅兰芳周信芳130周年”的重点纪念,也成为观照京剧乃至中国戏曲艺术体系和传承规律的最好参照,激励戏曲界更加深入地做好传承和发展工作。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在本年度主办全国京剧创作座谈会,对多年来京剧有什么样的传统、京剧创作什么样的作品、如何才能符合京剧本体的创作、如何规避京剧传承创作误区等艺术命题,进行集中的总结和探索。座谈会冷静的探索实际折射出本年度戏曲创作发展的焦虑、困惑。当前的创作不是没有精品,但是整体创作导向又与戏曲艺术规律多有违悖,大量投入与精品产出存在极大反差;当前的创作产生了很多弊端,适应人民需求的创作与国家、政府层面的项目扶持多有抵牾,真正能够兼顾艺术品位和群众审美的戏曲优秀作品尚属有限。
以“古典”为师,从传统中获得剧种绵延拓展的底气
多年来在“戏曲现代化”的理念中,戏曲创作强化了“现代化”所面对的人文理性、现代品质和当代审美,但也忽略了戏曲传统品质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戏曲艺术遗产整体呈现的“古典性”,即极具民族个性的艺术体系及审美范式,实际既体现在旧有传统中,也同样渗透在当代审美中。在80多年的戏曲改革进程中,戏曲的古典性从来是现代化的重要参照,也是戏曲艺术体系实现拓展的前提和基础。戏曲形态不论大小,舞台作品不论雅俗,演出空间不论草台、剧场,都始终将古典品质作为传续、创新的根基,由此,数以百计的剧种在大踏步地寻求现代发展时,总是以“古典”为师,从传统中获得剧种绵延拓展的底气。戏曲艺术的良性发展在广泛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营养之时,始终以其谱系鲜明的有序性,呈现着千年不衰的艺术脉络。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戏曲生态空间出现比较严重的断裂分割,而戏曲在基层演出和海外推广中仍然以古典品质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经典保留剧目作为重心,显示了“古典性”应该成为新时代戏曲长效发展的艺术立场。2024年在新创作品中,即涌现出多部契合剧种艺术规范、张扬古典品质和现代追求的精品:
《大汉母子》(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演出)是新时代呼唤艺术高峰的背景中历史剧创作的突出力作。剧作聚焦在吕后与刘盈、戚妃与如意两对“母子”的情感纠葛,探索人性异化、心性成长与诗性张扬的过程。剧作为两对母子铺设的明暗两条线索,接通了大汉王朝建章立制时不可避免的血腥暴虐,以及用这种极端方式走向文明自新的伤痛异化,展示了历史洪流在冲刷生命个体之时所呈现出刀刃向内的特有痛感,和人文归于大定长治的涅槃升华。该剧将宏大的历史浓缩成极具思想震撼的艺术作品,也以历史的寓言紧扣当代普通情感关切,显示了历史剧的文化和艺术高度。
昆剧《家》(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高度浓缩巴金文学名著的经典场面,契合昆曲行当家门、歌舞抒情的表达手段,是昆剧现代题材创作的又一部力作。剧作通过设定“巴金”和大哥“李尧枚”的人物关联,用灵动的笔触来展示现实空间,挖掘巴金文学世界的现代立场,通过生命的陨落凸显人在大家族中的命运变化,用主人公自残式的生命状态展现社会转型期里人的价值追求。全剧塑造出独属于一个时代的人物群像,在个性交织、人物勾连中,突出了文学名著带给当代人生的启迪。
闽剧《幻戏图》(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演出)根据宋代名画《骷髅幻戏图》的视觉意象,精心编织故事,将图文所涉画师、文人、场境等,以超人的艺术想象能力和精妙的艺术结构能力,创作转化成为亦真亦幻、独抒性灵的戏曲佳作。剧作演绎的由人而灵的生命转化,在一灵不灭的情感守护中,铺设了剧中人陆偃引出的情感主线,和楚楚、王英因边疆征战而阴阳两别的悲情故事,在突出社会动荡带给人的伤害时,也把至情大爱带给人的深沉关怀寄寓其中,显示出沉浮于世俗伦常的普通人不可被淡忘的真情真性。
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演出)通过主人公王秀兰60年来与五代人的情感谱系,展示了对青山绿水美好生活的追求。剧作的主体情节并不复杂,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密云水库建设中的“人搬家”,和八九十年代为维护生态的“鸭搬家”作为主要叙事内容,展示生命个体在现实利益和永世生存的辩证立场中融入时代和国家的情感抉择,贯穿其中的正是人对土地的深沉依恋。剧作充分发挥河北梆子的艺术优势,带着乡土质朴特质,让现实生活始终流动着人的心灵情感,始终在艺术化的表达手段上着力,为当代现实题材赋予了艺术高度。
上述作品的创作机缘不一,但是都高度保持着艺术化的创作路径,都将文学书写与剧种个性做了更好的适应,保持着剧种乃至戏曲自身的古典气质和思维特点。在这些作品之外,还有不少剧种和剧院团,按照其固有的艺术旨趣来推进历史题材、传奇故事、古装剧目的创作,例如大同市晋剧院的《魏碑往事》、西安三意社的《无字碑》、海丰县白字戏剧团的《小民宋世杰》、广州粤剧院的《精忠魂》、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的《罗刹记》、仙桃市花鼓戏传承保护中心的《烂柯外记》、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的《田耕牛本传》、湖南省花鼓保护传承中心的《火宫殿》等作品,都显示出良好的艺术风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度剧作家魏明伦、刘锦云去世,同时对剧作家顾锡东百年诞辰纪念、对郑怀兴去世周年追思纪念等活动,都一再引发人们对于优秀戏曲创作的深入探讨,他们创作的优秀剧目至今仍然被移植改编、重新复排,显示出优秀的剧本创作带给戏曲的良性影响。在呼唤戏曲优秀青年人才时,青年剧作家罗周、颜全毅、余青峰在本年度做了很好的示范。罗周本年度首演剧目达到14部,包括昆剧《世说新语·情之所钟》《诗宴·唐才子传》《家》《太和正音》《六道图》,京剧《皿方罍》《梅兰芳·丹桂记》,还有扬剧《子胥过江》、越剧《织造府》、秦腔《无字碑》、粤剧《双绣缘》、闽剧《幻戏图》、木偶剧《东方白鹳》、舞剧《英歌》,这些作品在首演时即体现出良好的艺术品质。颜全毅本年度首演剧目4部,近年作品仍然保持上演的有9部,总计13部,包括首演的越剧《风梅图》、庐剧《铁面无私》、黄梅戏《孟姜吟》、话剧《联大往事》,以及继续保持演出的越剧《一钱太守》《游子吟》《鹿鼎记》和京剧《樱桃园》、昆剧《林徽因》、云南花灯戏《花花世界》、黄梅戏《七夕传奇》、庭院戏《圆圆曲》、歌舞剧《解忧公主》,这些剧目用舞台演出的生命力展现了其持久的艺术品质。上述绝大多数戏曲作品均将古典性赋予在题材开掘中,回应着观众长期积淀而成的审美趣味,保持着成功的戏曲创作应有的实践道路。而剧作家余青峰在连续推出个人数部小剧场戏曲作品外,还策划了“好腔调·第二届新古典戏曲季”,以“古典”为标榜,通过向全国戏曲院团征集的方式,将众多戏曲剧种的新创古装戏和优秀保留剧目悉数收罗,并借助奖励机制在线下、线上进行遴选推荐,将戏曲“古典性”品质进行推广宣传,为戏曲的古典品质营造独立的艺术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小剧场戏曲”从新世纪以来逐渐成为年轻群体进行戏曲实验的重要形态,2024年由中国剧协等单位在苏州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在上海主办的2024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由北京市剧协等单位主办的第十一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等,绝大多数作品承载了青年创作者的古典理想,以更具探索性、更具艺术性的古典题材剧目,推出优秀的青年创作人才,推出优秀的戏曲作品,回应着青年群体对于古典戏曲艺术的追踪和想象。这无疑对戏曲传统的有序发展具有良好的助推效果。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