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帮带”是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优良传统,我从中受益良多。
我以前在北京京剧院工作,后来调入国家京剧院,进入一团。当时,我在舞台上会有一些随意性的表演。一次演出结束后,剧院的一位老艺术家找到我,建议我在排练时多做对比和尝试,找到最准确的表演方式,然后固定下来。“表演不能今天一个样儿,明天又一个样儿。总在变化,那跟你搭戏的演员怎么办?乐队怎么配合?这会让整场演出都显得不够严谨,不够精彩。你要是有哪些地方拿不准,可以来找我,咱们一起研究。”我深深感激这位前辈的指点,使我终身受益。
每天,各个演出团都会安排集体练习基本功。这既是帮助演员和演奏员们提高业务水平,也能提高团体的凝聚力和配合默契度。我10岁开始学戏,苦练基本功,后来慢慢地演文戏较多,武功就疏于练习。在调入国家京剧院之后,看到无论年长年幼,大家每天都在坚持练功,顿时心生惭愧。当我开始恢复武功训练,师兄弟们也热情地帮助我。正是这样良好的氛围,使我在武功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也排演了一些以武功为主的剧目,奠定了文武兼备、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
剧院特别重视70年来留下的宝贵财富——当今还健在的老艺术家们。剧院想方设法为青年人才创造条件,一对一向老艺术家们学习,全力支持各行当、各流派、各工种的收徒拜师活动,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计划,巩固强项、补齐短板。基本功不够扎实的,就加强基本功训练;唱腔不够优美的,专门请老师来进行嗓音训练、打磨唱腔技巧;表演功力不够的,请老师来加强表演训练。同时,选出适合补短板的剧目,“以戏带功”,在表演中进行训练。我有幸拜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光先生门下。根据我的个人条件,先选择了两部师父的独创剧目《汉宫惊魂》《平原作战》钻研学习,并在今年的元旦演出季中作为拜师专场汇报演出,把剧目搬上了舞台。
剧院还提出建设“学习型剧院”和打造“学者型演员”,提升演职人员的文化素养。在这里,我们有很多学习的机会,可以聆听各艺术门类的大师讲座,观摩各国艺术团体的演出,走出国门和世界各地不同类别的艺术家们交流。一个合格的艺术工作者应具备高层次的艺术鉴赏力,并且能够海纳百川,融会贯通,运用于京剧舞台创作中。
培养优秀的艺术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我会继续努力,向着成为一个优秀京剧艺术工作者的目标走下去。
(作者系国家京剧院演员)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