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曲创作要尊重大众审美
老百姓的反应最说明问题。愿意跟着唱,说明老百姓喜欢;能够跟着唱,说明普及程度高。“安万现象”是新大众文艺表现之一,呼唤我们真正把观众的好恶放在心里,积极回应时代对戏曲提出的挑战,通过实事求是和主动作为,让戏曲艺术持续焕发光彩。
天生“花脸”看安万,一曲《潼关》震陕甘。连日来,从陕西西安到甘肃平凉、兰州,民间秦腔艺人安万率团演一地火一地,在线上线下掀起阵阵热潮,特别是上万观众在凛冽寒风中与台上演员一起高唱《兴汉图·潼关》唱段的场面,激情澎湃、酣畅淋漓,谱写了戏曲演出史上新的佳话。那山呼海啸般的声浪发出的不仅是广大观众对千年秦腔的由衷热爱、对戏曲艺术的真挚情感,也是人民群众对当下文艺创作的殷切期盼、热情呼唤。
新时代中国戏曲与时俱进,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一些几十年来的困扰仍然需要下功夫去解决,特别是表现在专业戏曲院团新剧目的创作上。剧目数量越来越多,投入越来越高,舞台技术也越来越先进,能够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日常最上座的依然是传承下来的骨子老戏。乐队的编制越来越大,演员的学历越来越高、发声也越来越“科学”,可新戏的唱段就是流传不开,观众喜闻乐见、竞相传唱的大多依旧是老戏中的经典名段。而安万剧团,一个地地道道由草根艺人组成的民营团,演出却受到观众如此追捧,引发万名观众同声合唱,究竟为什么?
安万剧团简单纯粹,他们只演老百姓爱看的戏,只唱老百姓爱听的腔。他们演出的大多是经过整理的秦腔传统经典,演绎着人生悲欢、世间百态,又不失家国情怀、慷慨悲壮;他们的唱腔质朴粗犷、宽音大嗓,唱出了西北大地流淌千年的血脉之声,也吼出了安万自己不向命运屈服的倔强精神,热耳酸心、荡气回肠。两相对比,一些院团在创作中还存在问题,比如:依然有浮躁心理,想的是奖项而不是观众;丢掉了十年磨一戏的精神,狗熊掰棒子,浪费了大量戏剧资源;对戏剧文学缺乏敬畏,一剧之本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认为二度创作请几个大腕就行了,导致一部戏先天不足;唱腔丢失传统,一味求“新”,导致剧种异化、特色弱化、戏韵寡淡、听之无味。
老百姓的反应最说明问题。愿意跟着唱,说明这样的唱腔老百姓喜欢;能够跟着唱,说明这段唱腔的普及程度高。根本上讲,这样的唱腔好听、好唱、好学,符合京剧大师程砚秋所说的好唱腔的标准。一面是个别院团被改得四不像的“注水唱腔”,一面是安万剧团“原汁原味”的秦风秦韵,观众毫不掩饰自己的好恶,那万人大合唱既是观众对好戏好腔发自内心的喝彩,也是对一些戏曲唱腔长期存在问题的鲜明表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个剧种。而唱腔是剧种的灵魂,集中体现剧种特色,蕴藏着一方百姓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无论天涯海角,只要熟悉的旋律响起,就会使游子的心灵得到极大慰藉。无独有偶,前不久也有一家民营剧团到新疆库车演出,一位89岁的老人在现场含泪表示,听说家乡剧团来演出,激动得头天晚上没睡着,天不亮就穿上衣服坐着等,看家乡戏解馋!“解馋”二字把一个久别家乡的游子对家乡戏的喜爱与渴望诠释得入木三分。不难想象,假设老人乘兴而来,听到的却是异化的唱腔,根本寻不到乡音的味道,他将会怎样失望与不甘!
“安万现象”是树正气、接地气、有烟火气的新大众文艺表现之一,是时代机遇与个人拼搏的契合,更是大众审美与传统艺术的交响、观众期待与创作现状的落差等多种因素交织形成的。它呼唤我们真正把观众的好恶放在心里,积极回应时代对戏曲提出的挑战,通过实事求是和主动作为,让戏曲艺术持续焕发光彩。
对此,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真正创作演出老百姓喜爱的戏;要尊重创作规律,发扬十年磨一戏的精神,努力打造好看耐听的作品;要摒弃“题材决定论”,让所有好题材都能焕发艺术光彩;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舞美设计制作应凝练节制、空灵诗化;要坚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鼓励在充分尊重戏剧本体基础上的创新创造,正确把握运用信息技术的度和效;要保持戏曲艺术的群众性,追求雅俗共赏,要进得殿堂,更要把舞台搭建在广阔大地、搭建在老百姓身边。对于戏曲艺术来说,最关键的一条,唱腔要保持剧种特色,避免剧种异化、唱腔歌剧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戏曲只有坚持守正创新、保持剧种特色,才能越演越火;只有尊重大众审美、倾听人民心声,才能入耳入心。
(作者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一级编剧)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