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剧院演出的新编历史晋剧《大唐明月》近日引发关注。该剧由王嘉编剧、孙昌执导,岳永明作曲,晋剧丁派传人孙红丽领衔主演,以独特的戏曲视角聚焦李白与郭子仪的双向救赎。创作者在虚实相生的时空架构中,巧妙编织历史叙事与人性思考,在忠义与法理、救赎与宿命的多维碰撞中,完成传统价值的当代转译。作品既展现盛世气象的华美风韵,更借助精妙的叙事结构,构建起历史与现实的精神对话。总的来说,该剧在主题开掘与形式创新上的探索具有如下特色。
一、诗意时空中的本心映照
当早已名满天下的李白于北都晋阳邂逅名不见经传且是戴罪之身的郭子仪,历史的诗意或者说诗意的历史就此变得意味深长。该剧匠心独运,巧妙地完成了史料的创造性转化。李白与郭子仪互为“恩公”、双向奔赴的历史故事尽管在《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新唐书》中均有记载,但只是片语只言,如何让其转化为具有强烈冲突的舞台叙事,显然极具挑战性。该剧通过设置“法场救将”“义结金兰”“子仪救友”“月下重逢”等浸润着情感与哲思的戏剧化情节,让历史人物摆脱了史册中的扁平形象,在戏曲时空中获得立体的生命。
尽管该剧有着明确的外在冲突,即李郭二人如何在特定的情势下救助彼此,但该剧吸引人的地方恰恰是极为内在的伦理冲突,也就是忠义两难下的伦理抉择。在李白与郭子仪的命运交汇处,始终矗立着忠义伦理的界碑。令人动容的是,一文一武的两人毅然选择成就对方。正是这种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成就,使得两位传奇人物在晋剧舞台上完成了一场跨越身份壁垒的交会,这种从固守礼法到皈依本心的蜕变轨迹,恰是中华传统伦理张力的戏剧化隐喻。李白阶前救将,本质是文人风骨对暴力机器的反诘。而身居高位的郭子仪不惜搭上身家性命营救李白的壮举,实则是传统“忠君”观念的祛魅。郭夫人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郭子仪的内在自我,“恩公救咱郭家于水火,我们岂能忘恩弃义,以怨报德。”最终义薄云天的兄弟情战胜了森严冷酷的皇权枷锁。尽管二人从未自外于皇权秩序,但人性的内在力量使得人物完成了“皇权工具”到“历史主体”的身份觉醒,忠义的天平最终向人性倾斜。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该剧还通过对身心二元关系的追问,探讨了人的自由与本心的安放。李白流放途中吟诵《早发白帝城》,表面是情感的抒发,实为精神困境的诗意解放。不得不提的是,孙红丽的表演正是这种“从心向自由到摆脱桎梏”蜕变的完美注解。她以丁派须生的声腔艺术重构了李白的内在精神。其嗓音洪亮苍劲,余韵悠长;咬字纯正,刚柔相济,在传统表演框架内真正做到“以情动人”。更精妙的是对念白的处理:她将李白重获自由的狂喜与“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明快节奏交织,而落点“万重山”却又是那么的沉郁,观众最终被那声发自灵魂深处穿云裂帛的“山”字所击中。通过心与身、情与声的合一,孙红丽不仅让李白“活”在舞台上,更将其豁达超然的生活态度、追求本真的价值观具象化。
总之,这种从困境挣扎到心灵自由的升华路径,恰似剧中反复出现的明月意象:当道德枷锁如浮云消散,人性本真之光终将照亮历史的苍穹。该剧尾声,李郭二人的“月下重逢”也颇具哲学深意。李白醉揽明月,以一种极具艺术美感的姿态走向生命的尽头,借助演员水袖的轻盈飘逸、圆场的辗转挪移,命运的偶然性与个体对理想追求的永恒性相互碰撞,迸发出震撼人心的火花。当李白踏水而逝,这一物理性的消逝,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一生对理想的炽热追寻,也让人深切体悟到人与自然、个体与宇宙之间那微妙而深邃的联系。而郭子仪银须祭青衫,既是对个体生命的追怀,更是对李白极具超越性的理想人格的纪念。当二人在明月的见证下,举杯畅叙,发出了既是对大唐,亦是对今人的祈愿,该剧的人文情怀已然洒满了整个剧场。通过戏曲艺术特有的美学编码,该剧在程式化表演中注入了现代人文关怀,让古老伦理命题在当代剧场焕发出新的精神能量。
二、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和谐交响
新编历史剧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深入剖析历史事件潜藏意义,借古人之事触动现实思索,让观众借戏曲洞察历史与人性。因而在创作上,主创们首先要处理好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艺术创作与生活、历史紧密相连,当历史真实缺位,艺术真实便失去根基。创作进程中,艺术家必须做到虚构合理化,在依据历史故事构建剧情主线的基础上,为了使故事更加连贯、生动,创作者借助艺术想象融入一些虚构情节,但虚构并非天马行空,而是紧密贴合历史背景与人物性格,由此既丰富了故事内容,又符合历史理性。一定程度上,这部以李白与郭子仪互救传奇为叙事主轴的晋剧,以诗意的笔触破解了历史剧创作中永恒的命题:当史册中的墨迹凝固为冰冷符号时,艺术如何让历史重新获得呼吸的温度?
尽管郭子仪曾说过:“一代威名迈光弼,千秋知己属青莲。”但郭子仪与李白之间具体是如何交往的,史书并无记载。在现存李白的1010首诗歌里,唯一一首《赠郭将军》疑似写给郭子仪,但“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一句,似乎与大器晚成的郭子仪并不相符。因此,如何让这两位历史人物在观众的审美空间里获得真实性,就非常考验主创们的功力。该剧深入研究史料、李白诗歌,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相融合,通过刻画人物性格、丰富历史情境,使该剧既有历史逻辑的筋骨,又具有艺术想象的飘逸。
在人物塑造的维度,创作者以历史考证为经,以人性洞察为纬,织就了立体饱满的生命图景。李白不再是扁平的“诗仙”符号,其“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侠气与“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傲骨形成张力;郭子仪也不单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神,其朝堂斡旋时的政治智慧与铁血之间流淌的温柔构成了多重的复调。这种塑造方式显然赋予历史人物以更多人性的内在驱力,或者说,历史人物应当被理解为具有复杂动机的行动者,而非历史必然性的提线木偶。该剧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并非对古籍的简单复刻,而是以当代意识重构历史记忆的深层语法。在“互救”母题下,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形成命运共同体,这种叙事策略既延续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史传传统,又打开了观众自我反思的空间。当观众看到郭子仪为救李白在朝堂据理力争时,看到的不仅是传统的忠义精神,更是权力场域中个体良知的不朽光芒。
该剧文武之道的交响处理尤具匠心,这种交响并非只是一种简单的历史表演,在当今时代也有回响。李白的纵酒狂歌与郭子仪的建功立业形成美学对位,而两人一身正气、肝胆相照又使两人“心心相印”。这种艺术处理不仅符合古代“出将入相”的文化特质,更暗含对当代价值建构的提示:文明的高度永远需要精神追求与现实担当的双翼共振。在此意义上,该剧最终完成的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在更高维度上的辩证统一。它证明优秀的历史剧从来不是对过去的简单摹写,而是让历史成为可被当代感知的精神场域。当大幕落下时,观众记住的不仅是李白与郭子仪的传奇,更是中华文明中“士”的精神如何在历史演进中焕发光彩。这种创作实践,为当下历史剧如何走出戏说化与教条化的双重困境,提供了具有启示性的艺术方案。
三、大唐明月下的文化基因重组
该剧还具有一定的解构色彩,将看似洒脱狂放的“诗酒风流” 巧妙地解构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局。“诗酒风流” 总是被视作文人墨客潇洒不羁、快意人生的代名词,然而该剧主创却透过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深入挖掘其背后隐匿的无奈与挣扎。李白一生恃才傲物、纵情诗酒,却在仕途上屡屡受挫,陷入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泥沼。这种对传统意象的创造性转化,实际上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向,它着眼于当下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内心的迷茫与焦虑,以古人的精神困境为镜,映照出现代人在追求理想过程中遭遇的种种挫折,以及被物质洪流冲击下精神家园的逐渐荒芜,使那承载着千年诗意的月光,精准地照亮了现代人在喧嚣尘世中荒芜的精神荒原,让观众于古人的境遇中寻得共鸣,思索自身的精神出路。
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地域空间不只是单纯的物理存在,它更是文化孕育、积淀与传承的温床,每一方土地都镌刻着历史的纹理,映射着时代的光影。古往今来,诸多城市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太原,这座拥有深厚底蕴的古城,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晋阳古城于该剧而言,绝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坐标,它更像是一座承载着厚重文化记忆的容器,散发着古朴而迷人的气息。晋阳古城的文化意象,在时空叠印中呈现出多维度价值向度。这座肇始于春秋的“龙城”,不仅是军事地理意义上的“北门锁钥”,更是文明融合进程中的精神枢纽。汾河水滋养的黄土层里,既埋藏着赵简子营建晋阳的夯土基址,也沉淀着李唐王朝肇基的文明密码,李白曾在太原写下了《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太原早秋》等诗。这座龙城更以独特的历史引力,将李白与郭子仪这两位盛唐星辰的命运轨迹交织成文明的经纬。当诗仙邂逅日后成为中兴第一名将的郭子仪,太原城便成为盛唐气象的微缩景观:前者以文字熔铸精神丰碑,后者用铁血捍卫大唐疆土。这种文武之道的交响,显然是中华文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生动注脚。换句话说,《大唐明月》不仅是一部戏剧,更是一场文化地理的寻根之旅。它通过李白与郭子仪构造的传奇,揭示了太原作为“文明枢纽”的历史角色,同时以戏曲为载体,将“忠义”“报国”“友谊”等传统价值转化为当代精神资源。正如剧中李白与郭子仪的月下重逢——当古城的风铃与今人的掌声共振,戏曲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遗存,而是流动的、生长的文明基因。
当大幕缓缓落下,那轮高悬于天际、洒下清冷光辉的明月,承载着远超其本身的意义。它既是大唐盛世恢宏气象的忠实见证者,目睹了李白与郭子仪等一众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精彩演绎;更是中华文明历经风雨却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在黑暗与迷茫时刻,为华夏儿女指引着前行的方向。该剧在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中,在文脉与武德的激昂交响里,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奇精心雕琢,转化为一则发人深省的当代寓言。我们透过舞台上的光影变幻,看到的不仅仅是李白和郭子仪两位传奇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更是一个伟大民族对精神原乡矢志不渝的永恒追寻。这种追寻,恰似剧中那轮穿越千年依旧澄澈明亮的明月,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它永远高悬于中华文化自信的浩瀚星空之上,照亮着我们前行的每一步路,让华夏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总之,在这方虚实相生的戏曲时空里,历史不再是故纸堆中褪色的墨迹,而化作观众席间此起彼伏的呼吸共振。那些在史册中沉睡的忠肝义胆,在当代艺术家的创造性转化中,已化作滋养现代文明的精神甘泉。这轮照耀过李白金樽的盛唐明月,如今正将清辉洒向每个寻找精神原乡的现代人,见证着中华文明在守正创新中永续流转的壮美诗篇。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