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观众为何对老戏“上头”
 年轻观众为何对老戏“上头”
2025-02-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清筝

凭借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火爆“出圈”,再到登上央视蛇年春晚的舞台,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青年越剧演员陈丽君近来频登各大网络平台的热门话题,让传统戏曲艺术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越剧《新龙门客栈》演出照

这位“90后”越剧演员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创新精神,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的目光。她的走红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传统戏曲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一次华丽转身,展现了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无限可能。

在戏曲创新探索中,陈丽君的成功实践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戏曲艺术的创新必须扎根于传统的沃土。在《新龙门客栈》中,环境式越剧打破了传统舞台的局限,让观众零距离感受戏曲的魅力。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戏曲本质的回归。陈丽君在剧中的表演,既保留了越剧的水袖、身段等传统技艺,又通过眼神、表情等细节处理,赋予角色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她的表演既有传统戏曲的韵味,又具有现代舞台艺术的张力,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戏曲艺术“移步不换形”的创新理念。这种创新表达,成功吸引了年轻观众的目光,为越剧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传统戏曲迎来了长期“一票难求”的火爆局面。

市场数据为这种创新提供了有力佐证。据统计,《新龙门客栈》的购票群体中,“80后”“90后”占比逾七成,平均上座率为97%。这一数据颠覆了人们对戏曲观众的固有认知。从这个角度看,《新龙门客栈》的现象级“出圈”也成为戏曲走出高阁、走向大众的一个有力注脚。

很明显,陈丽君现象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她的爆火印证了传统戏曲与当代审美的融合潜力,她的成功更为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传统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可以与时俱进、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的活态艺术。只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传统戏曲完全能够拥抱更多年轻观众。

在这样的背景下,戏曲未来的发展方向也逐渐明晰。当下,戏曲工作者只有放下身段,真正了解年轻观众的需求,在保持戏曲艺术本质特征的前提下,通过表演形式、传播方式的创新,才能让古老的戏曲艺术焕发新的生机。这种创新不是迎合,而是引领;不是颠覆,而是升华。期待未来有更多像陈丽君这样的戏曲人才,在传统的厚土上培育出更多创新新芽,让戏曲艺术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