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近几年发生了飞速变化,众多领域都在其影响下发生着深刻转变。本期“话题”就人工智能对文艺和文艺评论的影响展开讨论。
在范式变革中,对人文关怀的守护与重构,始终应是文艺评论不可动摇的精神内核。文艺评论不应在技术狂欢中随波逐流,而要在数字洪流中打捞那些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东西。
随着人工智能(AI)运用的日益深入普及,数智时代的文艺正经历深刻变革。AI不仅改变了文艺创作方式,还将催生新的文艺形态、创作生态和审美风格。当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经由AI赋能而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里程碑之作,当AI创作的画作拍出百万美元高价、AI算法“写作”的小说获得文学奖项,文艺评论也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节点。这场由深度学习算法掀起的创作革命,对文艺评论者的认知框架提出了尖锐挑战。在创作主体的过渡地带,文艺评论须构建起连接算法逻辑与人文价值的新话语体系。
创作主体:从个体表达到AI编码。当GPT-4生成的意识流小说不再有创作手记可循,StyleGAN绘制的超现实画作背后不存在艺术家的成长轨迹,传统评论中“作者意图”的追寻变得难以进行。但这也催生了新的可能——算法在解构创作主体性的同时,意外解放了被个体经验束缚的人文表达。AI对百万文本的吞噬与重组,实质上是将人的集体潜意识编码为数据河流,文艺评论需要在这片数字原野中,打捞那些属于全人类的精神基因。
艺术内蕴:从具身体验到算法生成。AI生成的动态影像具有无限迭代可能,区块链艺术品的价值锚定在分布式账本之上,这些数字原生的艺术形态挑战着传统审美范式。但《老人与海》的悲壮与《蒙娜丽莎》的神秘从未因媒介改变而褪色,评论家的使命在于发现:在神经网络的权重矩阵里,在哈希算法的加密协议中,那些永恒震颤着的人类情感频率。当算法生成的情诗引发真实泪光,我们需要追问:是代码模拟了情感,还是情感本就具有可计算的拓扑结构?
美学困境:人文关怀与算法茧房。推荐算法构建的“信息茧房”正在重塑审美接受路径,用户的每次点击都在训练下一个毕加索。但数据洪流中始终存在逆流而上的因素——当观众自发抵制带有偏见的算法创作时,就揭示出技术理性无法淹没价值判断。评论家应成为这种集体意识的解码者,在算法主导的审美分配中,守护人性选择的尊严。
在此背景下,文艺评论与计算机视觉、认知心理学、文化研究相连接,评论家需要以人文精神为知识融合的引力中心,探索人机协同语境下的文艺评论范式转型。
需要直面存在意义的拷问。我们的不可替代性在于更精准的算法解析,还是那些代码无法复制的生命体验?答案可能显而易见:只有经历过时间淬炼的肉身,才能品鉴出记忆的层次;只有承担过生存重量的灵魂,才能理解悲剧的深意。
需要专注那些需要“在场”的阐释。AI工具可以完成风格分析、影响溯源等技术工作,成为帮助认知的显微镜,但评论家需要始终手持人文的望远镜,凝视着技术地平线之外的人性光谱。
需要构筑抵抗单向度思维的堡垒。比如,当虚拟偶像获得千万打赏,我们需要追问:是否在代码建构的拟像中,逃避着真实的人际温度?这需要建立新的评论伦理:既拥抱技术进步,又保持批判距离;既理解算法逻辑,又捍卫感性权利。
在范式变革中,对人文关怀的守护与重构,始终应是文艺评论不可动摇的精神内核。文艺评论不应在技术狂欢中随波逐流,而要在数字洪流中打捞那些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东西。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