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艺术类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央戏剧学院智能戏剧艺术空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开启“智能戏剧艺术”新篇章
在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的剧场中心,出现了几个极不寻常的舞台。走进位于中心最西侧的伸出式剧场,人们可以看到,整个舞台幕墙和舞台地面铺满LED屏幕,正在变换出各种各样的艺术空间,为舞台营造了一幕幕表现元素丰富、真实感十足的场景,而这样的数字场景也成功地打通了舞台的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为戏剧作品的艺术表达创造了更多可能……
伸出式剧场中的“数字舞台”只是中央戏剧学院打造的“智能戏剧艺术空间”的一部分。剧场中心几座外观看起来并无特殊之处的剧院,每一个都“别有洞天”——这是几座被先进的数字技术“全副武装”的剧场,是中央戏剧学院顺应智能科技革命、为建设“智能戏剧艺术空间”作出的重要探索。
2023年3月,中央戏剧学院“智能戏剧艺术空间”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立项,中国艺术院校中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式启动建设。两年来,实验室完成了数字空间在戏剧艺术空间应用的前瞻性研究,验证了“智能戏剧艺术空间”实现“空间同构”“空间延伸”“空间穿越”“空间转动”“空间转移”的技术方案,同时,依托新成立的数字戏剧系,中央戏剧学院完成了对于“数字戏剧”领域人才培养的初步探索。
打造“数字剧场”,探索戏剧艺术表达的多种可能
其实,早在实验室成立之前数年,中央戏剧学院就开始了对于“数字戏剧”的探索。2021年10月,中央戏剧学院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发起了“数字梅兰芳”项目,通过高逼真实时数字人技术,对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外貌、形体、语音及表演状态等进行了“接近真人”的复现,通过数字化重建使“梅兰芳孪生数字人”登上舞台,让现代观众一睹京剧大师的风采。同时,学院以LED全数字虚拟拍摄系统,拍摄出了京剧电影《安国夫人》,通过整合实时渲染、空间定位、数字灯光控制、LED幕墙显示等多项技术,在拍摄中实现了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高精度联动。
探索建设智能戏剧艺术空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蕴含着学院师生在“智能戏剧艺术”方面的深入思考。“智能科技革命不仅为传统戏剧数字化带来新的可能,也使戏剧艺术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在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智能戏剧艺术空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郝戎看来,数字化既是整个戏剧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未来戏剧教育的方向。“学校教育既要继承和弘扬戏剧行业中传统的能力训练模式,同时也要珍惜这次‘解放智力’的良好机遇,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让我们的艺术教育更具科学性。”郝戎表示。
抱定这样的信念,参与实验室建设的学院师生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探索。
“中央戏剧学院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创了中国艺术院校科学实验室建设的先河,所用的实验设备也具独创性。我们需要探索出一条艺术院校建设重点科学实验室可参考的有效经验,太多的‘首创’需要我们来创造。”中央戏剧学院数字戏剧系党支部书记、主任宋震认为,要建设构成“数字戏剧”基座的“数字剧场云平台”,首先需要搭建相应的基础设施。为此,实验室打造了“三通一平”的新基建模式,建设了可供行业推广应用的“文化数据中心” “文化网络中心”和“文化计算中心”,并通过解剖三级云平台,创立了第一个分离式云架构,使数据实现了共享与互动。“实验室建设两年来,已经产出了多项专利技术。”宋震介绍。
走进昌平校区剧场中心,可以看到剧场一旁分布着几间并不算大的“机房”,里边的机器闪烁着点点灯光,犹如人思考时闪现的“灵光”——这些正在运行着的机器,正是“数字剧场”负责处理“数据”的“大脑”。据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未来,“数字剧场”能够在演出进行时采集观众的表情、神态,依据观演反馈,现场舞美、场景设置等也将产生实时的变化,以给予观众更“沉浸式”的观剧体验。
“我们相信,数字革命不仅会对戏剧领域艺术资源库、作品多平台展演产生重要影响,对于戏剧艺术的创作实践、观演关系等同样能够带来深刻变革。”宋震表示,这也正是实验室相关工作的重要落脚点。
发展“数字戏剧”,培养“贯通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人才
“数字化不仅是实验室的创新方向,也是全校的创新方向。”在校内会议上,郝戎多次提到“数字化”对于学院戏剧教育的重要性。顺应实验室成立的“东风”,2023年6月6日,中央戏剧学院数字戏剧系正式成立,这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成果,同样也是中央戏剧学院对于数字时代戏剧人才培养所做出的重要探索。
宋震介绍,目前,数字戏剧系已有“数字空间演艺”和“影像表演”两个本科专业,以及“戏剧数字化”硕士培养方向和“传统戏剧数字化”“戏剧人工智能”等博士培养方向。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数字人生成”“动作捕捉数据分析”“人机交互技术应用”“数字戏剧创作”等前沿课程都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 “既教授传统戏剧艺术的‘声台形表’,也教授现代科学和人工智能;既看重演员的表演,也注重数字表演;既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也要符合影像艺术的要求”——这与传统戏剧教育已然大为不同。
“数字戏剧系的学生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也属于实验室的人才培养范畴。”宋震表示,未来,随着实验室建设进程的推进,将会设立越来越多的联合培养方向。
“戏剧是披着艺术外衣的哲学。”作为艺术研究者,郝戎对于戏剧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而中央戏剧学院的教育体系创新也呼应了郝戎的思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不仅探索实践了话剧、戏曲、曲艺“三位一体”的演剧学科体系,目前也在筹划建立戏剧、科学、哲学“三位一体”的演剧创新体系。数字戏剧系人才培养模式正是这一创新体系的典型代表。据了解,中央戏剧学院数字戏剧系的课程既涵盖传统的戏剧艺术教育门类,又涉及到哲学、科学等相关领域,重视培养跨学科人才。在宋震看来,在数字时代,让“艺术和科学并轨”,使“智慧与情操并存”,实现“至美与至善并举”,正是戏剧人才培养的基本方针。“未来,这些跨学科人才不仅是推动数字戏剧、数字舞美创新发展的栋梁之材,也是推动文艺领域数字化全面发展的前沿人才。”宋震说。
“为中国下一代‘数字剧场’‘智慧剧院’提供诸如‘三通一平’新基建的建设方案,同时,为戏剧行业输出更多兼擅艺术和科学的跨学科人才,这是实验室所做出的阶段性探索。”郝戎表示,未来,实验室将进一步加强建设,努力开创出一条普遍适用的艺术科学实验室建设方案,助力中国艺术院校“科学研究”的快速崛起。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