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诗性“唤醒”千年石刻 ——从《云冈之舞》看文化解码与艺术重生
 舞蹈诗性“唤醒”千年石刻 ——从《云冈之舞》看文化解码与艺术重生
2025-04-25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李莉

编者按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5年度全国高校思政原创文化精品项目名单,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教师李莉主创的舞蹈诗剧《云冈之舞》一枝独秀,成为我省本科高校唯一入选项目。

舞蹈诗剧《云冈之舞》以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为创作原点,通过“艺术+思政”的创新表达,生动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鲜活范本。

云冈石窟不仅是世界艺术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见证。通过舞蹈语言解构石窟雕刻细节,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该剧以艺术为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云冈之舞》剧照

用舞蹈的形式,将沉睡千年的石窟艺术转化为流动的诗性表达——《云冈之舞》如同在历史的波澜中寻找文化的密码。作为一名舞蹈创作者,我始终相信,每一尊静默的造像都是凝固的舞蹈,每一道衣袂的褶皱都暗藏着肢体的韵律。

叩问历史

在石窟纹路中解码舞蹈基因

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历经60余年建成。当我第一次走进这座佛教艺术宝库,便被那些充满张力的造像所震撼。

第20窟的露天大佛,结跏趺坐的姿态中蕴含着不可言说的威严,衣纹的流线仿佛被风吹动的涟漪。

第17窟的交脚弥勒菩萨,裙摆翻卷的弧度宛如凝固的舞蹈,每一道波纹都在诉说着北魏艺术的浪漫主义气质。这些静态的造像,在我眼中都是有待唤醒的舞蹈胚胎。

深入研究云冈石窟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特征,通过查阅《魏书·乐志》等历史文献,我们发现北魏时期的平城(今大同)是北方乐舞中心,“云冈乐”曾是宫廷宴享的重要乐舞。同时,云冈石窟的开凿正值佛教艺术东传的关键时期,印度犍陀罗艺术、中亚粟特文化与中原传统艺术在此交融。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为舞蹈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我们尝试将鲜卑族的剽悍气质、西域乐舞的灵动韵律与中原舞蹈的含蓄内敛熔于一炉,构建起具有云冈辨识度的舞蹈语汇。

活化造像

让石刻在舞台上重构生命

在第9窟的胁侍菩萨前,我驻足良久。

菩萨手持莲花的姿态,既有佛教造像的神圣感,又蕴含着东方美学的含蓄之美。我们将这种手部动作提炼出来,结合现代舞的呼吸韵律,创造出一种刚柔并济的舞蹈语言——《云冈莲珠纹舞》。

《云冈六臂神舞》的创作源于第8窟的六臂阿修罗像。这个三面六臂的护法神,在石窟中呈现出威严而神秘的姿态。

《云冈长袖飞天舞》将静态的石刻转化为动态的舞蹈。为了表现飞天的飘逸感,我们采用了“绸舞”的形式,对传统绸舞进行了创新,让石壁上凝固的飞天衣袂飘举,彩带翻飞,变成灵动的舞姿。舞者身着长达八米的特制绸带,通过身体的旋转、腾跃,让绸带在空中划出流动的轨迹。

《云冈束腰鼓舞》则聚焦于第12窟的伎乐天人。那些手持腰鼓的乐伎,姿态各异,充满生活气息。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充满节奏感的动作,让舞者腰间系着仿制的北魏腰鼓,通过跳跃、旋转、击鼓,将古代乐伎的生动形象呈现在舞台上,通过舞蹈展现他们的欢乐与激情。当鼓点在舞台上响起,观众仿佛穿越千年,感受到了北魏乐舞的热烈与奔放。

跨界融合

在传统与现代间搭建桥梁

如何让古老的云冈文化与当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在舞蹈语汇上,打破传统舞蹈的程式化动作,将现代舞的自由表达与云冈造像的静态美感相结合。例如,《云冈六臂神舞》,运用现代舞的空间调度,让舞者在舞台上形成立体的视觉构图。

在叙事结构上,我们采用“诗剧”形式,通过“觉醒、对话、传承”三个篇章构建云冈文化的叙事脉络。这种叙事方式既尊重历史,又充满现代意识,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能够深入理解云冈文化的内涵。

在音乐与舞美设计上,我们同样追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作曲家将古筝、琵琶的悠扬旋律与电子音乐的节奏相碰撞,既展现云冈文化的厚重,又体现现代艺术的创新。

灯光设计上则通过光影的变化,营造出洞窟的神秘氛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云冈石窟之中。

这些创新尝试,使《云冈之舞》成为一部具有时代感的文化精品。

文化传承

让千年文明在舞动中永续

《云冈之舞》的创作过程,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更是一次关于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我们深知,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云冈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云冈之舞》入选“全国高校思政原创文化精品项目”时,我们深感这是对所有创作者的鼓励,也是对云冈舞创作成果的认可。我们不仅完成了一部艺术作品,更搭建起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这部作品让云冈的艺术精神在当代舞坛绽放异彩,也让我们更加坚信,艺术的力量能够跨越时空,让古老的文明在舞动中永远年轻。

站在云冈石窟的斑驳石壁前,看着《云冈之舞》的影像在手机屏幕上跃动,我仿佛看到了千年文明的延续。每一次舞蹈的编排,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个动作的设计,都是对文化的传承。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敬畏之心守护传统文化,以创新之力推动艺术发展,让更多沉睡的文明在舞动中苏醒,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系《云冈之舞》编舞,山西大同大学副教授、二级导演、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冈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