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新编 经典流芳 ——晋剧《望海楼台》的新探索新突破
 老戏新编 经典流芳 ——晋剧《望海楼台》的新探索新突破
2025-05-09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赵亚君
晋剧《望海楼台》郑芳芳(左)饰演敫桂英。

晋剧《望海楼台》取材于传统折子戏《打神告庙》,是“老戏新演”的一次有益尝试,更是新时代观众审美需求的一次新探索。该戏由一级演员郑芳芳担纲主演,她扮演的敫桂英不仅继承了前辈艺术家的诸多宝贵经验,也有自身多年舞台实践打磨中的创新和发展。现场观剧观演,犹如一股久违的春风扑面而来,清新自然。

“点线”组合 强化情感表达

《打神告庙》描写古代社会女子被爱辜负后的抗争精神,剧中人物浓烈的情感表达,让观众感到震撼。《望海楼台》的改编,较之传统折子戏更完整演绎了敫桂英的爱恨情仇,通过对传统剧目里原有内容的挖掘与重组,剪除多余枝蔓,加大主人公所处环境的渲染,加快叙事节奏,运用“点线”组合,串起事件的来龙去脉,完成全篇叙事。

戏里的“线”就是古琴,一把古琴贯穿全剧。“点”就是附着其上的“抚琴”“舞琴”“打琴”“断琴”等事件。这些事件层层递进,演绎了王魁负敫桂英故事的新面貌,也呈现了敫桂英与王魁之间情遇、情萌、情离、情探、情断的全过程,琴与情交织,点与线相连,所有的事件都依古琴而展开,依情而推进,使得整个戏的轮廓非常清晰,画面感很强。敫桂英忠于爱情却又被辜负的心路历程,全然呈现眼前,带给观众直观的心灵感受。

其中,传统戏中一句“琴弦伴我年复年”,在《望海楼台》里就被“密针线”式放大。“楼台抚琴”说家世;“长袖舞琴”表心意;“离别赠琴”盟誓愿;“逃路丢琴”露端倪;“抱琴探情”了心愿。敫桂英和王魁的人物形象与“古琴”相随,随着故事进展逐渐血肉丰满。“古琴”是敫桂英身份的象征,古琴还是敫桂英感情的寄托,古琴更是两人感情琴瑟和鸣的象征。当敫桂英看到被王魁遗弃在庙中的古琴,瞬间心生失望之情。此时古琴成为两人感情破裂的象征。敫桂英被辜负的心路历程就这样随着琴全然放大。

舞台创新 助力剧情发展

《望海楼台》舞台面貌的创新,包括其中几场戏的扩增。

戏一开场,敫桂英望海诉说心事,慨叹人生飘零之感。琴声伴着优雅的抚琴动作流淌而出,所有的心事都随琴而出,随琴而现。

第三场戏写弱女子终被负的过程,用的是对比手法,剧情一次次反转,共同营造出悲喜交替的气氛。一方面是敫桂英为爱人缝制衣衫,另一方面是院落里的声声嘈杂。被鸨母相逼接客,拒绝后身遭毒打,依然可以选择镇定。但王魁的来信打破了她内心的宁静。当得知喜讯是休书,她顿觉多年等待不值,手捧衣服交付老仆王忠,细诉几年为王魁缝衣的细密心思。说的是一针一线,却暗含两人的昔日情感,表面谈的是形象的生活,实际饱含泣血之情,真正体现出“而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美学思想。这种分秒之间的多重切换,极大调动了观众的情感体验,也对演员的表演提出更高要求,也为后面海神告庙打琴做足心理铺垫。

传统剧目中的“打神告庙”在《望海楼台》里改成了“问神打琴”。面对王魁的负心,她的痴情终被无情误,她满怀委屈,向海神哭诉昔日的誓言和今日的背弃,妄图寻求神灵的作证和祈佑。这是一个身处绝境之人最无助的求助,也为后面判官偕小鬼随同敫桂英一起探情埋了伏笔。

此外,舞台美术的诗意性让这个戏变得更时尚好看。简约布景呈现出不同的场景变化,后置的台阶分割出不同演出区域。一个琴架、一幅长绸随长短、宽窄而幻化出不同的用途,可以是刺绣场景,可以是索命的绳索,还可以是波涛汹涌的海浪,形象而直观,帮助呈现人物情绪变化。另外,舞台调度也十分凝练流畅。几声钟声就是海神庙,一串红灯笼就是怡红院,场景转换简洁明快;对白直接有力,直接推进剧情发展。剧中,新的艺术手段的运用效果明显,几段群舞可能是场景叙述,也可能是描述故事,还可能是为了剧情的转换。

戏角辉映 共绽晋韵光华

敫桂英的扮演者郑芳芳根据主人公的不同境遇,将其心理演绎得层次分明,或悲喜交加,或喜悲相错,让观众的情绪就像过山车一样,欢乐时达到峰顶,悲伤时跌入谷底,最后达到感人的那一刻。

郑芳芳的水袖会说话,经过精心设计和组合的长袖舞出变化万千的画面,舞出内心的百转千回。“舞琴”一场,两人私订终身,共同弹琴。水袖舞的是古典舞,展现两人琴瑟和谐的感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第三场怡红院王忠来报信,一个水袖的提抓后的再度抛出,表现的是多年积压情绪的宣泄,几年的隐忍终于结束,新的生活即将来临的舒畅之情。“告庙”一场,敫桂英得知王魁的老仆跳海自尽,此时用水袖表现的是愤怒心情。“抱琴探情”一场,当看透王魁的真正面目,此时用双袖抛出打琴,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愤怒之情。最终古琴弦断,一段感情结束。总之,水袖功的运用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人物情感外化的“有意味的形式”。

戏与演员相互成就——她因戏取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戏因她而重放光彩;人与剧共生辉,角与戏同成长,最终达到“辩证统一”。

戏里老鸨是在传统折子戏的“缝隙”间开掘的“新形象”,美而摇曳,外表张扬却性格特征模糊,这种人物心灵丑与外表美的违和感活跃了舞台气氛,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老祖宗为我们留下很多优秀传统剧目。如何让至今仍活跃舞台上的经典剧目继续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让更多沉寂的剧目呈现新颖别致的舞台样貌,还有很长路要走。同时,相同的传统剧目因剧种文化的差异,选取角度的不同,以及演员个性的不同,最终构成五彩斑斓的演出个性。这是舞台演出的魅力所在。

《望海楼台》的成功,对于传统戏改编借鉴颇多。有理由相信,晋剧《望海楼台》经历时光的淘洗,一样会融入经典之河,成为其中一朵生命力很强的浪花。(作者:忻州文化研究院古城研究室主任 赵亚君)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