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清场秧歌
 高平清场秧歌
2015-11-24  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  作者:王笑林

清场秧歌流行在高平县的府底、南李以及与高平交界的陵川、长治、晋城部分村庄。为区别于当地的混场秧歌,故取名为“清场秧歌”。

清场秧歌是如何形成的,说法各异。有的说是由山东逃荒的人带到高平流传下来的,但是多数老艺人说它是土生土长独自发展形成的。因其旋律特点,具有山东风味,我们认为很可能是从山东传来的曲调与当地的民间音乐、语言相结合,在当地戏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清场秧歌产生的年代,也是众说纷纭。据高平南李村上世纪八十年代近七旬的老艺人常三根、乔六孩介绍,他们幼年曾看过本村一位老艺人演出清场秧歌,此人要活到现在估计有150岁左右,他的技艺是由前辈艺人传下来的。由此推断,清场秧歌的形成,起码应该在清代的嘉庆、道光年间,到现在至少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清场秧歌没有专业演出团体,但由于群众喜欢它,因此一直流传下来。当年在逢年过节、庙会时,群众便自发地组织演唱。

清场秧歌的传统剧目,多是连台神话本戏,也有少数家庭、爱情戏。情节离奇,富于幻想。有《眼前报》(连五本)、《错魄魂》(连五本)、《玉虎镜》(连五本)、《拾金簪》(连三本)、《小香山》(连二本)、《阴阳扇》《忠孝传》《清平山》(连二本)、《磨针岭》《八仙关》《对八卦》等一百余出。较有名望的演员,有老艺人张兴盛、李居则、刘顺则等,均已故去。

清场秧歌的唱词,是上下句结构,多是十字句,也有七字句。在多字的情况下,必须安排在规范的上下两句的结构内。唱词通俗易懂,简洁明朗。

清场秧歌以唱功戏为主,做功戏不多。重唱是它的主要特点。在唱法上有欢音与哀音之分,由于行当的不同,也构成了不同的唱腔,但其基调是一致的,只是按变奏的原则用不同的节奏演唱。其板式结构简单,只有快板与慢板之分,但仍应属板腔体结构。

清场秧歌是宫调式,是缺少四级音的六声音阶。一般是以“D”为宫,大调性的,其色彩比较明亮。它没有丝弦乐队,只用打击乐伴奏。所用打击乐器有二簧鼓、手板、老鼓、小锣、大锣、大镲、小镲、马锣、梆子。在演唱中,每个乐句的最后一两小节加入伴奏,上句用小锣伴奏,下句就加入了锣镲。

清场秧歌受上党梆子的影响很大,许多曲牌、锣鼓经是从上党梆子中吸收过来的。所用的服装、道具及表演等,都与上党梆子基本相同。

(根据韩建清、秦元成资料整理编辑)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