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罗戏与上党卷戏过去没有详细表述资料,当地统称为“土戏”,是上党梆子形成的五大声腔剧种“昆、梆、罗、卷、黄”的重要组成部分。乾隆年间成书的《歧路灯》就写有“山西泽州锣戏”(锣戏即罗戏——编者注)的活动记载。据过去收集的舞台题壁,在清道光年间多有演出。如道光十六年平顺县北社乡下社村圣母庙东耳房题壁,就记有“微子镇郝宅德成班演出罗戏《打杠》”。剧目多写民间生活小事,如剧目《打杠》《打铁》《打面缸》等。早期多由乐户祭祀或民间秧歌形式演出,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剧种,也称“罗罗戏”,对于上党梆子的声腔形成及丰富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起初罗戏也常与上党梆子同台演出,后来因为常年的合作浸润,逐渐被梆子吸收融合而成为其五种声腔之一。到咸丰年间之后,罗戏只是晚上演完预定剧目后,观众要求继续上演时,由小学徒演出的“送人戏”,起到了培养初学者的从属作用。1985年,山西省文化厅曾将《打铁》做为罗戏的仿古演出录像而存档。
上党卷戏相当古老,也称“眷戏”,与罗戏一样多为乐户与秧歌戏演出,早期也是祭祀与民间娱乐之戏。有人认为它是宋代唱赚的孑遗,不过还需要有史料佐证。卷戏剧目也多为民间俗事,內容短小有趣。剧目有《钉缸》《顶灯》《活捉》等。巻戏与罗戏一样,对上党梆子声腔丰富与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上党地区在清乾隆年间就有卷戏活跃在民间舞台上。据上世纪八十年代搜集的舞台题壁所记录,清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初三,武乡县东沟乡韩家恼村舞台就记有“王家庄戏大套秧歌在此贺台一日”,所演剧目就有《顶灯》一出。之后的嘉庆八年正月,在泽州县下村镇杨庄村舞台记有鸣凤班演出的昆曲《别母乱箭》、梆子和卷戏《活捉》、《闹花园》。以后卷戏剧目不断伴随着上党梆子剧目出现。现在已知的上党卷戏有9个剧目,其中有抄本的4个:《卖荷包》《闹花园》《窦老争亲》《打刀记》。1985年山西省文化厅仿古录像的剧目是《窦老争亲》。
上党巻戏除祭祀与秧歌演出外,也时常成为戏班的搭戏加演。清朝嘉道年间阳城人延君寿《六砚草堂诗集》中有诗生动描述了这一现象:“高高河口搭戏台,女郎欢笑走将来。土音入耳分明甚,梆戏才完眷戏开。”
上党罗戏与上党卷戏均为曲牌体(曲牌名已佚),伴奏乐器文场只用两支唢呐,只吹奏过门,演员演唱时不随腔伴奏。武场所用的打击乐也很简单。在和梆子同台上演的过程中,不少丰富的艺术营养和方法已经被融化吸收,为上党梆子和上党二黄所运用。
(以上资料根据郭振朝编辑整理)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