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秧歌
 高平秧歌
2015-12-09  来源:高平市网站  作者:佚名 王笑林编辑

高平秧歌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年间搬上舞台,到咸丰年间达到极盛。秧歌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剧种,起源于高平东南乡,流行于高平全境及晋城、陵川等邻近县份。

高平秧歌演唱时只有梆子击节、锣鼓伴奏,故又称“千板秧歌”。由坐摊说唱发展为一个独立剧种。演员行当齐全,板式有十字腔(三三四)、夹四腔(三四三)、倒板、垛子、双名倒(三三七)、站板、落板、数板、选板等。演唱内容多属诙谐风趣的民间生活故事,代表剧目有《打捧捶》、《打酸枣》。

高平秧歌剧针砭时弊,很受群众喜爱,多数由民间艺人自编自演。清同治六年官府虽明令禁唱,但演出活动愈加兴盛。著名作家赵树理十分喜爱秧歌剧,60年代曾编写秧歌剧本《开渠》。高平秧歌于2007年1月被晋城市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