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迹的乐剧
 绝迹的乐剧
2016-04-11  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  作者:王笑林

乐(yue念“越”)剧是由从事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演奏乐户艺人演唱的戏曲,故得名“乐剧”之称,主要流行于山西晋东南地区的长子、潞城、壶关等县一带。因为有些剧目多用问答方式进行表演,所以又称其为“对子戏”。乐剧只用打击乐,不带弦乐,唱腔半白半唱,每念一句加两声锣鼓,每唱四句,演员做一段表演。唱词少,念白多。唱词多用七字句。剧目有《太极图》《岭彭马武夺状元》《淤泥河》《温酒斩华雄》《三战吕布》等,均系武戏。打击乐有大鼓、大锣、小锣和钹等。

乐剧的形成年代已经无从可考,但是乐户的最早记载见于《魏书·刑罚志》。明洪武年间任夏辅官的壶关人杜敩告老回乡时,皇帝赐他刘姓乐户。他的后人多从事迎神赛社的演奏技艺,故被称为“乐户”。乐剧的演出形式和“对戏”不同,虽说都是以打击乐为主,但是乐剧基本是在戏台或者红白喜事户主的院落演出,规模也比对戏的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规模小多了。据戏曲史家考证,乐剧对上党梆子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上党梆子的前身琴戏的原始形态。据上党梆子已故的戏剧专家李春枝1962年的调查笔记记载,阳城县城关鸣凤村白继尧老人(时年65岁,当为1898年生人)说,上党梆子是由鸣凤村早几辈中,有个人由西边学了“琴腔”回来,在鸣凤村演唱形成的。他说的琴腔是否就是乐户演出的琴戏呢?这还需要以后继续考证。随着上党梆子声腔“昆、梆、罗、卷、黄”逐步成熟,乐剧渐渐和上党戏剧融合后就消亡了。据部分已经逝世的老艺人生前回忆,乐剧在抗日战争之前就已经绝迹。但是,乐剧毕竟是山西戏曲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个剧种,并对山西戏曲特别是上党梆子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史学意义。

(根据栗守田主编《上党梆子》和《山西省文化志》有关史料编辑)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