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琴:上党梆子是我心中的歌
 陈素琴:上党梆子是我心中的歌
2018-04-22  来源:山西戏剧网  作者:杨渊
 
配图

陈素琴远远地走过来,仿佛带来了冬日里的一股春风。她身材修长,优雅漂亮,着一身黑色套装,外披一件羊绒深色大衣,得体大方,神采奕奕,一看就是那种干练率真、极具观众缘的演员。

凡是看过陈素琴戏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她。人们说,陈素琴的戏是从心底唱出的温情与感动,是实实在在,表里如一,心系观众的深情厚谊,这与她的经历不无关系。陈素琴1972年出生于太行山区的一个贫困人家,受父辈们的影响,从小热爱戏曲,12岁考入山西省高平艺校,主攻旦角,兼及青衣,毕业后进入高平市人民剧团。1988年,陈素琴参加山西省首届艺术新秀选拔赛获演员一等奖,小荷已露尖尖角;2000年,陈素琴在上党梆子新编历史剧《陈圆圆》中担当主演,一鸣惊人,获中国第六届“映山红”民间戏曲节表演第一名;2002年。上党梆子《陈圆圆》《杀妻》晋京展演,陈素琴凭借精湛的演技、蟾宫折桂,摘取了当年的戏曲梅花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西沟女儿》中的申纪兰、《太行娘亲》中的赵氏、《深山腊梅》中的兰英、《红腰带》中的杏花……让她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绽放出夺目光彩。

“陈素琴的唱腔悠扬婉转、清爽优美,既有青衣腔的舒展大方、沉稳持重,又有小旦腔的轻盈活泼、脆气甜美,极具美感和感染力。”《中国戏剧》原副主编安志强说。

“陈素琴擅于继承、精于借鉴、勇于创新,将自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创造性地融入她扮演的每个角色之中,她演什么角色,什么角色就在舞台上活了。”戏剧家曲润海说。

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了练好水袖功,陈素琴的胳膊肿得握不住筷子;为了练好跪步,膝盖上的皮掉了一层又一层”,同事齐素珍告诉记者。

“我一直相信演员是被选择的,有的演员属于天资,天生在人群中就很醒目,走到哪都散发光芒,对此我很向往,但不会报非分之想,勤奋才是我的出路。”陈素琴说。

为戏而生

朋友们说,陈素琴是为戏而生的。

丈夫说,只要回了家,这儿疼,那儿不舒服。但一有了任务,马上就好了。排练、下乡、演出……什么病也没有了。

女儿说,好不容易从外地回来,二十多天还没见上面,她对戏比对我亲,想想都心凉。

陈素琴说,上党梆子是我心中的歌,不唱我会窒息。

陵川王莽岭、平顺西沟、壶关树掌、阳城皇城相府……走乡村、住窝铺、进山区、访农家,足迹遍及太行山的沟沟壑壑。据不完全统计,陈素琴所在的上党梆子剧团每年有280多天坚持下乡演出,年演出场次达350余场。而已经“家喻户晓”的陈素琴除了开会出差,几乎从不缺场。

“为什么功成名就还要这样拼命?”记者问。

陈素琴沉默良久,眼里泪花闪闪。“很多时候,不是我先打动了他们,而是他们先感动了我。”当年在梅花奖比赛时,团里一位负责管头戴服饰的老同事为了上场赶节奏,就在舞台侧幕的过道里候着她,中途换场没有凳子,索性躬下身子弯下腰来说,累了,坐我身上歇歇。“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这种恩情。”陈素琴回忆说。

为听她唱戏,村里人扶老携幼,早早地就来到演出场地,无论冬夏。得知她生病,父老乡亲们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很多观众是冲着她的名气来的,她不出场,观众就不满意。有一年在阳城县演出,陈素琴肚子疼痛难忍,医生开了两瓶药,第一瓶还没输完,晚场开戏了,听说不少观众是冒雨赶过来的,陈素琴拔出针头又上场了。演出结束后,陈素琴浑身发抖,搀扶着她走下后台的青年演员李丹至今回想起来都十分激动,“团长教给了我如何对待观众、如何对待艺术,这一幕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回眸青春少年时光,陈素琴感慨良多,正是这些温暖、这些关爱让她在艺术的道路上有了明晰的航向。“20岁时舞台给我荣耀,观众的掌声让我满足,但未真正理解观众为何喜欢我;30岁时曾为戏曲的生存环境忧虑,担心没有了观众怎么办,开始认识到观众才是演员的衣食父母;40岁以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切身感受到艺术来自人民的道理,理解了一个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全身心付出,千方百计为人民演好戏。”陈素琴说。

爱团如家

陈素琴的办公室在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的三层,在乳白色的灯光笼罩中,可见典雅书桌、可闻素兰馨香。《毛泽东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上下五千年》《中国戏曲史》《大幕拉开》《那些角儿》《挪威的森林》《百年孤独》《呼兰河传》《红高粱家族》等中外名著,整齐有序地排列在深红色的书柜里,房间里流淌着诗情和灵性,这是一个暖意丰盈的地方。2014年,陈素琴临危受命,调任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团长,在此之前,她已在高平市(县级市)人民剧团做了十五年“掌柜”,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团搞得风生水起,光彩夺目。

没戏就“没戏”,舞台上没有作品不行。作为上党梆子剧团团长,陈素琴把艺术生产放在突出位置,下大力气去抓。三年来,上党梆子剧团先后创作排演了《程颢书院》《太行娘亲》《郝经》三部大戏,改编上演了《梁红玉》《哑女告状》两部名剧,继承复排了《忠烈千秋》《闯幽州》《白蛇传》等优秀传统戏,初步形成了新创剧目打局面、移植剧目闯市场、传统剧目练队伍的可喜局面。

2015年,晋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上党梆子表演专业的30多个孩子毕业了,陈素琴如获至宝,全部招到了团里。有人说她傻,自寻烦恼,编制、工资、待遇会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笑着摇摇头,“我当然知道人少些,剧团的负担会少些,我也更轻松些。但剧团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年轻人,不能鼠目寸光,不能光顾头不顾腚。”为了解决这些孩子们的编制待遇问题,陈素琴千方百计、用尽心血。

演员这一行,拼功夫、拼技巧、拼到最后是演员的修养和对人生的感悟。陈素琴提倡、支持、鼓励甚至强迫演员多读书、读好书,她给每个演职人员发放了图书馆阅读卡,在剧团的四楼开设了阅览室。在她的提议下,剧团开展了“以老带新”,剧团领导和资深演员一带一培养年轻演员,“以演带培”,把实际排练演出当做培养人才的过程,“以会代训”,利用总结会、讲评会、研讨会和剧情、角色专题分析会进行有针对性培训。为继续上学深造的演员提供机会和帮助。春华秋实,一大批中青年演员迅速成长起来,剧团形成了以中青年演员为主、行当齐全、角色整齐的演出阵容,深受观众的喜欢和爱戴。

在梆子剧团采访,演员们用的频率最多的一个词是“铁人”。“陈团长真是个铁人,从不知疲惫,从不知劳累。”和她搭戏的陈树涛说,“与陈素琴合作收益良深,她是个有恒心、有毅力、能吃苦、肯吃苦、做事认真、勤奋敬业、有钢铁般的意志的铁人。她是演员,又是团长,日常事务多,但都能兼顾得很好,很不容易,也很了不起。”

事实上,为了戏曲事业,陈素琴的身体已经过度消耗。她的颈椎有问题,腰椎也不好,经常腰疼。头疼、失眠、胃病也时常困扰着她,包里常年装着各种类型的药。为了事业,为了剧团,她已付出很多。大女儿上学走后,她把小儿子送进了寄宿学校,丈夫工作在高平,一家四口难得团圆。挚爱的父亲重病卧床,她没有请假旷过一场演出,父亲去世后她悲痛欲绝,她真正地把自己的心血全放在了钟爱的戏曲舞台上。三年来,她带领着上党梆子走出太行山、走出娘子关、跨过黄河、跨过长江、跨过海峡两岸。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新年戏曲晚会,为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展现上党梆子的艺术风采,使上党梆子的影响力日益提升。

很多人说,她完全可以吃老本,有空走走穴,辅导一下学生,等着退休享福就行。

“不是没想过”,陈素琴坦言。特别是困难重重,压力“山大”的时候,真想撂挑子不干了,可冷静下来,还是不能这样做。一想到是党和人民把自己培养成人,给了自己那么多荣誉;一想到组织上对自己的殷切期望;一想到剧团里跟她同呼吸共命运的队友;一想到舞台下观众热切又渴望的眼神……她便又精神抖擞。

在戏曲的道路上,陈素琴走得非常艰辛,鲜花和掌声固然耀眼,但背后的故事或苦楚、或心酸、或跌宕,也数不胜数,她却很执着。即使遍体鳞伤,但也义无反顾。

陈素琴曾在微博中写道:上党梆子,这戏有魅力,一听就着迷,那高亢明亮、粗犷朴实的声腔里,有上党地区千姿百态的历史风云。那些孝勇忠义、家国情怀、生死别离、恩爱情仇化作诗文,成为人们耳熟能详、能哼能唱的曲调,这戏里的唱作念打都有乾坤。听多了上党梆子才懂得,那是上党人的精气神儿。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