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竹马戏:匠心铸造晋中文化瑰宝
 寿阳竹马戏:匠心铸造晋中文化瑰宝
2019-01-10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影子
 
 

说起“竹马”,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诗人李白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中那两小无猜的儿童游戏。其实,在山西省寿阳县,至今还保留着一种与“竹马”息息相关的古老艺术形式,那就是寿阳竹马戏,亦称为寿阳大竹马。

寿阳竹马戏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寿阳的一个小山村——平头镇罕山脚下的郭家沟村。竹马戏是郭家沟村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盛行于明清,集高跷、竹马、武打、民间舞蹈和戏剧于一身。

上妆:跨马踩跷功夫高

竹马戏发展于明清,是郭家沟村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每年许多活动中,竹马戏都是必不可少的演出项目,正月十五灯山庙祭祀、二月二龙抬头马抬头、六月六河神爷跑马、七月十三轩辕庙祭祀等。

早就听说平头镇罕山脚下郭家沟村保留着古老的的竹马戏,笔者来时,恰逢竹马戏要在山上的文昌庙祭祀演出。一进村口,就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个中年男子忙碌地指挥着众人搬运道具,他就是寿阳松涛竹马戏艺术团的团长郭永虎。

演出现场,年近70岁的化妆师常兆全正在为演员们化妆,大红脸、黑眼眶、高挑的眉毛……他的每一笔画起来都很娴熟。就在我们惊叹常兆全技术精湛之时,“红脸关公”已经画完。紧接着就是一个漂亮的少女,就见常兆全将一把白色粉末迅速撒到姑娘脸上,开始用海绵涂满全脸。白色粉底打完便在眉毛和眼睛中间搽上红色颜料,由淡到浓,再用黑色画长长的眉毛和上下眼线。整张脸不到5分钟画完,更显姑娘娇嫩妩媚。一张普通的庄稼汉脸庞在常兆全的手下变得丰富起来:胸怀大略的刘备、忠肝义胆的关公、勇冠三军的张飞、仪表堂堂的吕布……

画完脸,便是穿戴。表演都在山上,演员们的装备也搬上了山。山顶小庙旁就是演员们的准备场所,穿戏服、戴戏帽等各种复杂的穿戴之后就是绑高跷。那名扮演幽州太守公孙瓒的女孩儿引起大家一阵惊呼:只见她将两根近一米长、中间横着一截小木棍的高跷与自己的双腿牢牢绑在一起,脚底正好踩在那截小木棍上,这便是踩高跷者的受力所在,全身重量都附在这两根木棍上面。在确认棍与腿已合二为一后,女孩儿“腾”地从台阶上站起来,旁边的人拿过马形道具放在地上,女孩儿麻利地跨进道具中间的方孔中,把竹马背起来,在目瞪口呆的观众面前,瞬间出现了一个骑马挎刀的古代武将,还没有等观众反应过来,几个演员就踩高跷骑马呼啸而过。

表演:“马失前蹄”险又惊

寿阳竹马戏既有高跷的魁伟高大,又有竹马的彩饰造型;既有人们熟知的戏剧人物故事,又有刀枪剑戟的激烈拼杀,更有“上坡前倾”“下坡后座”及“马失前蹄”等高难度动作,通过表演和队列变换,在或急促或舒缓的锣鼓声中,马蹄铿锵、铃铛作响、马鞭飞旋、你来我往,精湛的表演把剧中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在进行完祭祀、经典诵读、儿童竹马表演后,竹马戏表演在一声高亢的战马长嘶中开始,古庙前的空场上,旌旗猎猎、锣鼓铿锵,让人感觉恍惚来到了古战场。竹马戏《三英战吕布》开场了,5位战将踩着高跷、跨着战马、拿着兵器,全身披挂闪亮登场,马身披着红、黑、白等各色彩衣,活灵活现,马头会动、马身会舞、马尾能摆,真如神兵天将策马从远古飞奔而来。刹那间,虎牢关下,诸侯云集,刀若闪电、矛似流星。刘备、关羽、张飞三英合力攻杀,战得难分难解,意欲将吕布斩于军前。战将们时而随着马蹄声微微侧步,时而以臂当剑挥向敌军,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武艺尽显、如履平地。“刘备”圆润高亢的唱腔引得人们连声叫好、“关公”策马扬鞭的潇洒令人啧啧称赞,这两个演员虽是两个女孩儿,却颇具大将气势。

踩着高跷、穿着戏服还要表演实在是高难度,不仅要有扎实的踩高跷基本功,还要有唱功。表情、唱腔、动作样样都要到位。演得最好的就数“吕布”了,他的戏份最多,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喜一怒、一皱眉一挥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很投入,展现的这出沙场血拼让人酣畅淋漓。正在激烈打斗时,一个演员突然“脚”下一滑,腿上还绑着木棍,就坐倒在地。正在人们惊叹之时,他居然两手拽着另外两个演员的枪头就“腾”地起来了,原来这叫“马失前蹄”,是竹马戏中一个高难度动作,观众掌声不断。一声唢呐吹响的“战马嘶鸣声”将笔者拉回了现实,演出结束了,演员们一字排开,在高跷上高提马头向观众致谢,这独特的谢幕方式再次引发现场阵阵叫好。

渊源:九死一生年代久

“按老辈人的说法,竹马戏应该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家表演竹马戏也已经传了五代人了,在这个村子里不断代传下来的也只有我们一家了;我父亲今年已近80岁,依然能上马表演;刚才演刘备的就是我闺女。”郭永虎一直奔走于整理、挖掘竹马戏的历史,组织竹马戏的编排和演出之中。虽然资料都已经被损毁得快失传了,但他根据父亲和村里其他老人的回忆,整理出5部竹马戏剧本,让原本濒临失传的曲目得以延续。

竹马戏演完了,郭永虎感慨万千。祖辈流传下来的竹马戏,大多以马戏为主,兼有戏谱,有唱念做打的功夫,演出剧本有《唐朝八大将》《幽州降香》等,演唱曲调有《山坡羊》《马腔》等,唱腔接近山歌调,半说半唱。演员面部化妆,身着舞台服饰,前后扎竹制马架,脚踩半截高跷,并组成一组组武打戏剧场面。

竹马戏历史悠久,然而传承下来也是颇为曲折。据郭永虎表述,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侵占了寿阳,不让举行民间集会,竹马戏的表演被终止。直到1975年,寿阳县举办庆丰收文艺表演,当时的县委书记张怀英听说郭家沟竹马戏很有名,让郭家沟村组织竹马戏参加汇演。当时,在世的竹马戏演员仅有郭大顺、郭步云两位老人。竹马戏被毁坏了,全村仅保存下两匹竹马,不得已临时赶制了四匹竹马参演,郭永虎作为当时年纪最小的孩童参加了表演。

传承:代代传递新血液

2008年,寿阳竹马戏被评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2年,又被列为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重点项目;2014年以来,郭永虎四处奔波,在演员匮乏、资金窘困的情况下,他自费投资20万元,抢救性挖掘整理和和复排竹马戏;2015年,失传多年的竹马戏《三英战吕布》上演,引起民众的关注。

近年来,社会上对非遗的重视和保护让郭永虎倍感欣慰。逢年过节,郭永虎带着演员们穿着鲜艳服饰,背起竹马,抗起旗帜、操起乐器、挥起马鞭,穿梭于乡村、集会,无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竹马戏就像一股绳,把大家拧在了一起。可喜的是,松涛竹马戏艺术团有了新鲜血液,郭永虎女儿郭晓君,不到30岁,已跟着爷爷、爸爸表演了10多年的竹马戏,还有演“吕布”的演员王宝明也带着女儿王琴入列……一代代的传承赋予了这一古老戏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演员们都是地道的村民,在劳作间隙坚持排练竹马戏,王宝明感叹:“沉重的竹马背在身上,还要踩上高跷,作出各种动作、造型,有时一跳就是一天,要说不累是假的,但每次我们都认真对待,尽可能做到完美。”

郭永虎带领这一群人,饱含一腔热血,传承着祖祖辈辈的技艺。这一片土地见证了竹马戏从古至今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每一位传承者付出的心血与汗水。他们坚信,只要有子孙不遗余力地传承,竹马戏定会在这片热土上继续流传下去。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