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嫁女》:“非遗+儿童剧”讲出好故事
 《老鼠嫁女》:“非遗+儿童剧”讲出好故事
2019-01-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苏 锐
 
《老鼠嫁女》剧照

1月19日,创新融合剧《老鼠嫁女》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山剧院上演。该剧由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创排,是2018年度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济南市民范新云带着6岁的女儿观看后表示,演员们的表演很精彩,全剧传达了“人无完人”的哲理。

鼠大王想把自己唯一的女儿嫁给最厉害的英雄,以重振老鼠王国雄风。鼠公主已有心上人——鼠来宝,但鼠大王觉得鼠来宝再好也只是一只小老鼠,他决心要去外面的世界寻找。历尽艰辛后,鼠大王发现每件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老鼠嫁女》的剧情在通俗易懂的同时又能寓教于乐,被业内专家评价为儿童剧寓教于乐的成功探索。

“‘老鼠嫁女’这一传统故事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相关题材的故事片、儿童绘本、剪纸等作品数不胜数。”《老鼠嫁女》导演于杨告诉记者,通过老鼠一家与一连串“伟大的人”交谈后,创作者希望传递这样一种观念: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最伟大的人”,因为再伟大的人也不能在所有领域都一枝独秀。孩子们既要善于发现事物的长处,也要避免陷入盲目崇拜。同时,当与朋友出现意见分歧时,应相互尊重。

“融合”是《老鼠嫁女》的关键词。

于杨介绍,传统的舞台表现形式已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该剧将儿童剧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机融合,目的是实现传统文化的多样化表达。“目前很多舞台艺术表现形式都跨界融合多媒体、现场乐队,借鉴其他艺术表现方法。《老鼠嫁女》最早的创作想法是既然要讲中国故事,我们就充分展示中国元素。”

据了解,《老鼠嫁女》以儿童剧特有的表现形式为基础,加上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形式,配以山东民间音乐曲调、京剧曲牌,运用唢呐、古筝、琵琶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并融合多种非遗元素进行创作。

《老鼠嫁女》创作团队借鉴了京剧《春草闯堂》《闹地府》《大闹天宫》等作品中的程式化表演,尝试了“肢体剧”的表现形式,用夸张的表情、肢体动作代替语言交流,避免直接说教。

同时,创作团队还将非遗项目与故事情节巧妙地结合起来。木板年画体现在舞美中,一些花纹样式还用于演员服装、造型;剪纸、潍坊风筝等既作为舞美元素,又在道具中有所体现;舞狮、鼓子秧歌则作为表演的一部分,用来推动剧情发展;山东琴书等非遗项目的经典曲目,被用在作品配乐中……

于杨说,《老鼠嫁女》没有对话语言,全程用肢体动作来诠释人物,表达情绪,实现角色间的交流。“我们希望用演员自身的形神气韵来赋予角色独特的气质,更加注重与观众的情感交流。”

“此次将更多的传统文化搬上舞台,发挥舞台自身的优势,让平面的故事变成立体鲜活的人物,更容易让孩子理解故事内涵,给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想象空间,并让观众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艺术之美。” 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院长韩鲁表示,同时通过剧情中出现的各种“选择”,可以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

韩鲁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传统民间故事“老鼠嫁女”中所蕴含的道理。做类似题材的现代儿童剧,应该带给观众更符合时代特征的启迪。“孩子如何正确认识身边的人?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对父母来说,当与孩子的意见相左、产生小矛盾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这是《老鼠嫁女》中要传达的时代思考。”

为让作品更加贴近孩子们的观赏需求,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在创作阶段还与济南市市中区教育部门共同开展了“我心中的老鼠嫁女”非遗作品征集活动。最终,市中区10余所学校的近百件主题作品参与活动。葫芦烙画、面塑、皮影……孩子们用多种形式展现了他们心中绚烂多彩的“老鼠嫁女”故事。1月19日,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将孩子们的作品在演出中进行了宣传、展示,并邀请参与活动的学生走进剧场,现场欣赏《老鼠嫁女》。

从2017年开始剧本构思,几番修改,精心打磨,这部由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主创团队打造的《老鼠嫁女》,也是济南市唯一入选2018年度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的剧目。

韩鲁介绍,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还计划打造交流版的《老鼠嫁女》,希望未来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演绎中国的传统文化。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