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上世纪70年代末,在《世界文学》杂志上读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时的感受。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这个太长太陌生的苏联作家名字,很长时间我都没法记住,但这部小说一读之后,就怎么也忘不掉了。80年代大学时期,有机会观看到斯·罗斯托茨基导演的同名故事片,那种战争与人性交集的激烈场面,同样感人至深,我佩服导演表现战争的独特视角和掌控能力,曾有一段时间我常常问自己: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拍出这样的战争片啊?40年过去了,今天第一次欣赏到4k全景声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清晰的画面、饱满而充满动感的声音环绕,让人领略到优秀文学作品的另一副面容。
影片的导演滕俊杰说,希望通过高科技摄制技术与歌剧表演的结合,给电影观众带来新的观影体验。我想这是导演的用心所在,也是这部歌剧电影值得推荐的一个理由。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观众,总是难以摆脱岁月留下的文学记忆。看电影时,总喜欢与原作进行对比。我注意到歌剧在剧情改编上,采取了一种简约化的处理。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前一个多小时,是围绕战时后方的和平景象展开的,所以,有很多群歌群舞的欢乐场面,也有很多展示女兵个性的精彩唱段;后一个多小时则是围绕战争主题,除了紧张、刺激的叙事性音乐之外,还有不少抒发人物内心矛盾冲突的咏叹,尤其是准尉作为惟一在场的男性,当他眼见着一个个女战士牺牲的场景,悲愤之余,不能不发问:战争为什么要加在这些可爱的女性身上?作为男性又为什么无力保护这些女性的生命?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可以通过文字表达,非常细腻而集中地揭示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歌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更为简洁明了的表现。它不能让观众的注意力转向漫无边际的文学想象,而是要让音乐和舞台空间高度凝聚,像立柱那样站立起来,在两个多小时之内,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在这一意义上,滕俊杰所说的高科技摄制和全景声音响,为歌剧艺术的欣赏,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大支撑。
大凡看过这部歌剧电影的观众,一定会感叹: 4K的画面真清晰啊,歌唱的声音很难在一般故事片中享受到。演员在舞台上的空间感,在歌剧电影中,似乎变得非常明晰、准确,声音从上下左右响起,镜头就随之落到每一个声音响起的点上。以往在剧院欣赏歌剧时,很少有那么准确到位的空间和声音距离感,但在4K技术之下,原先观剧时被弱化的因素,一下子被强化了。以往欣赏歌剧是细听和朦胧地观看,但在歌剧电影中,高清度的观看是必须的,还有就是声音的细微动感变化的处理,犹如春风拂面的声音感觉,都能够在全景声的技术中得到有层次感的分辨和细腻准确的演绎,只有达到这样的画面和音质效果,才对得起今天拍摄歌剧电影所付出的一切,否则,还不如去剧院看一场现场表演呢。
4K全景声歌剧电影与歌剧相关,但又不同于剧场现场观剧效果。如果一定要有一种对比的话,我觉得有点像听现场音乐会与欣赏发烧友的天碟那样的关系。精彩的现场表演,的确有很多难以替代的效果,但遗憾的是那种精彩的现场表演,常常来得快去得也快。观众还没缓过神来细细品味,一些场景就一闪而过,迅速而永久地消失了。但在音乐发烧友的世界里,因为有了现代科技的支撑,可以完整地保留想保留的东西,让发烧友们尽情地享受音乐带来的无穷快乐。他们可以翻来覆去地咀嚼每一个声音细节,感受每一个音符的变化和表现力,甚至是一点声音的瑕疵,都会成为爱乐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这种欣赏模式是现代科技诞生之前从未有过的。相同的道理,4K全景声歌剧电影让那些歌剧艺术的爱好者有了一种全新体验的可能,他们将有机会欣赏到比现场视听效果更加精彩的画面和音响。那些原本在歌剧院现场欣赏所无法完全顾及的因素,在高科技的装备之下,有可能成为欣赏者细看和回味的对象。譬如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问题。在剧场空间中,一般观众是不可能像4K电影中那么清晰地看到演员的脸部表情和眼神的变化,很有可能歌剧演员在舞台表演中,尽管也顾及到脸部表情和眼神的细微变化,但不会像4K电影中那么认真对待。扮演准尉的国家大剧院演员张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谈到歌剧电影表演时,导演对眼神的特殊要求,而这对他的歌剧表演而言,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要求。歌剧电影的制作,有它自己的规范和细节追求,像一些歌唱段落的录制中,为了增加演出的现场感,一个观众的细微咳嗽声,偶尔也保存下来,这有点像我们欣赏黑胶唱片中一些现场录音,因为这些咳嗽和轻微的碰擦声的存在,反倒给欣赏者增添了很多饶有兴趣的话题。所以,对音乐和歌剧欣赏而言,今天的技术进展,已经可以将一些音乐要素做到极致,获得现场演出都不一定能够达到的精美境界。
观赏歌剧电影的观众,或许人数不多,在流行的大众文化时代,属于小众。但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歌剧电影始终拥有自己的观众和追随者。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歌剧电影艺术的追求上,有一些自己的特色,代表着中国歌剧艺术的当下水准,满足了一些歌剧观众的欣赏习惯与趣味。给人印象深刻之处,是将战争与和平作为艺术主题,在歌剧中加以抽象的提炼,将之上升到人类命运的基本母题,具有国际化的品位和开阔视野。中国歌剧电影史上,不乏经典之作,也不乏涉及战争题材的作品,但编导在以往的处理上,大都维系在民族抗争和反抗压迫这些较为具体也较为现实的维度上进行。相比之下,滕俊杰导演的歌剧电影吸收了西洋歌剧传统的处理方法,将一些现实题材做了抽象的处理,从战争、和平、人性和歌剧艺术这四个层面,重新检讨原有的故事、人物,使之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表现力。观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我自己的感觉,已经不再停留在苏联、二战,或是原有文学阅读时着力关注的一些历史问题,而是将注意力转向考虑歌剧艺术,包括文学艺术的抽象能力以及在战争、和平、人性这些世界范围内很多艺术家们普遍关注和表现的题材、因素面前。或许在歌剧创作和表演领域,中国艺术还没有达到一种极致的水准,还需要提升自己,但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不俗表现,促使我们思考在艺术的众多表现领域和表现手段上,进行更多的实验和尝试。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