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舞台创演不能“唯大制作论”

舞台艺术作品演出时间的长与短,其实是一个辩证的话题。俄罗斯话剧《静静的顿河》八小时演出成就了史诗气象。图为该剧剧照。 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删改提高版让现场观众热...[详细]

重建戏曲的文化自信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戏曲的关怀、爱护和高度重视,它对于戏曲在新时期的传承及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及...

要为戏曲继承提供广阔的创新天地

配图 图自网络 中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戏曲曾是最接地气的一种文艺形式,有着深厚的群众...

技术发展推动戏曲电影创作热潮 空间应在影院之外

昆曲3D电影《景阳钟》 采用3D技术拍摄的越剧电影《西厢记》和昆曲电影《景阳钟》,将相继在香港大会堂举行首映。这意味着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启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出品的上海戏曲3D电影...

追梦时代 放歌山西——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 今天的山西文艺已然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 7月10日,山西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在太原揭晓。 无论是走出国门、走向...

最有价值的两种批评家

最近读到作家哈金谈论文学批评的一篇文章,颇有见地,其中有一个观点值得咀嚼,他认为:纵观文学史,最有价值的批评家有两种,一种是作家,他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发现或悟出独特的...

过度推崇“颜值”不可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事件】时下,一些年轻人过度推崇颜值至上 【观点】内在的美才能感染人的灵魂 近日,有媒体刊文只靠颜值难以行稳致远 ,指出当下一些年轻人推崇颜值 、一切只靠颜值的观念和行为,告...

戏曲走市场漫谈

配图 粤剧《包公还砚》剧照 当前,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大潮下,在中国戏曲长期式微的窘境中,戏曲行内及相关部门,都认为戏曲要发展要繁荣,必须创新机制走市场化道路。但不可否...

莫道女儿娇 忠烈恸天地——新编晋剧《党的女儿》观后

配图 中国晋剧艺术网 满山/图 《党的女儿》已成为几代中国人记忆中的红色经典。这个经典脱胎于文学家王愿坚先生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短篇小说《党费》,讲述了一个闽粤赣革命老区的普通...

以艺术批评为“志业”

艺术批评在当前特别活跃但又问题丛生,不仅受到学界瞩目,更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乃至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基于此,我们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北京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

文艺不是“摇钱树”

对话人: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汪涌豪(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李 震(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马建辉(《求是》杂志社研究员...

国内科幻戏剧何去何从?

6月初首先登陆上海文化广场的多媒体舞台剧《三体》,日前在沪上收获千万票房。作为《三体》小说的首次视觉呈现,同时也是国内真正意义上科幻题材的戏剧试水,它的运作具有典型意义。...

还是称“京剧”为好

配图 图自网络 十几年前,因感于新时期以来,报刊及各类剧界会议上,某些表演艺术家、记者乃至文化部门的官员口头或文章中,单称京剧为国剧,而将各省市的剧种乃至昆曲则称为地方戏,...

  • 首页
  • 上一页
  • 418
  • 419
  • 420
  • 421
  • 422
  • 下一页
  • 末页
  • 506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