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舞台创演不能“唯大制作论”

舞台艺术作品演出时间的长与短,其实是一个辩证的话题。俄罗斯话剧《静静的顿河》八小时演出成就了史诗气象。图为该剧剧照。 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删改提高版让现场观众热...[详细]

打开戏曲演艺新空间

黄卓。绘 任何艺术都是应时代而生的存在。戏曲艺术在传承过程中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而呈现出崭新的艺术表达。于是我们看到浸润在血液里的文化会呈现很多新的面貌,比如当下的小剧场戏曲...

希望更多中国戏剧人也来读一读狄德罗 ——读《狄德罗戏剧

英剧《伦敦生活》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第四堵墙的打破而著称。在剧中,女主角经常直接对镜头(即观众)发表评论,这种手法打破了传统戏剧和电视剧中演员与观众之间的隐形界限,创...

写戏归根到底是聚焦于人

写戏要聚焦于人,力求剧中人都是内心丰富、情感真实、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这一个。这样,作品才有可能展现闪烁着现代思想光芒的人文关怀,才有可能流传久远。 为了打动台下的人,就...

戏曲“破圈”之后:看满园春色喜人

戏曲演出在近期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业内业外都觉得如梦似幻,但这个情况却真真切切发生了,让人不由想起昔日梅兰芳演出时,万人空巷看梅郎的情景。但热潮之下必须要有冷静的思考...

“退票难”呼唤规范演出消费保障机制

《2023中国演出行业消费者洞察报告》近日发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消费者对2023年演出体验的综合满意度为7.95分(10分制)。其中,热门演出买票难、演出票退票难且缺乏合理转让制度、消费...

文艺的劳作之美

文学写作是苦差:十年寒窗称得一苦;挖空心思著锦绣文章是二苦;为写作守常人所不能守是三苦。 文学写作这样,各门类艺术的创作无不如此。 幼年看戏,只看花花绿绿,人物闪耀,听得夏...

“数字戏曲”焕发传承传播新活力

如今,数字艺术已经介入戏曲传承传播的各个环节,正在帮戏曲创造新的生态和业态。比如,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和一家视频平台发起的当科技遇见戏曲之美的直播活动,借助人...

戏曲艺术的流派传承应坚持守正创新

京剧四大名旦合影(左起:程砚秋、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资料图片 梅派后人梅葆玖与谭派后人谭元寿合演的京剧《御碑亭》资料图片 戏曲流派的产生以剧种的兴盛、从业人员的众多、观...

“角儿”不仅带人气也应带正气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高度维系于演员。作为人民大众日常娱乐的重要方式,戏曲观众捧角儿的巨大热情一度是激发观演市场持续火爆的传统动因之一。 当下,需要重视以演员为本的传播生态构...

推动三晋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基因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其...

传承弘扬中华文明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

与时代同频 重审文艺创作

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无异于一场文艺工作者身份、文艺创作历史使命、创作命题深度的重新审视和刨解,它指引着我们不断反思创作的本源、艺术的初心。 文艺工作者的...

  • 首页
  • 上一页
  • 45
  • 46
  • 47
  • 48
  • 49
  • 下一页
  • 末页
  • 506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