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繁华的江南特色小城昆山是古老昆曲的源头、中华戏曲圣地。7月下旬,昆山花香四溢,迎来八方看客,我满怀朝圣之情前往观摩。扬剧经典《百岁挂帅》、河北梆子力作《钟馗》、北路梆子名剧《王宝钏》及婺剧奇葩《白蛇传》等几部大戏各具异彩、令人振奋;晋、冀两省分别由10个地方小剧种献演的一批乡土小戏亦是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中华戏曲博大精深,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就山西而言,这里文化艺术资源丰厚、戏曲品类繁多,被业界称为戏曲大省。除蒲州梆子(蒲剧)、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四大梆子剧种外,一批地方小剧种更是异彩纷呈、俏丽多姿。此次,山西一次性推出10个小剧种的10台剧目,借百戏盛典平台展示汇报,足以说明山西多年来对地方小戏保护传承的重视。
山西上党落子与孝义碗碗腔皆以唱腔韵味纯正、音乐表现丰富著称,其领军人物郭明娥、张建琴都是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者。长治市上党落子剧团人才济济;孝义市碗碗腔剧团则以编演现代戏闻名,从上世纪60年代的《柳树坪》到80年代的《风流父子》,再到此次在昆山推出的新编小戏《情系山里娃》,孝义碗碗腔现代戏一路声名远扬,为中国现代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朔州大秧歌、河曲二人台及壶关秧歌的表演生活气息浓郁、充满乡土元素,载歌载舞极富特色。《泥窑》中的和泥、抹墙,《压糕面》中的碾面、做糕,《雇驴》中的牵驴、跑驴等均源自民间生活,多为民间劳作场景的艺术再现。这类传统技艺经几代艺人精心创造形成,很能引发观众共鸣。
右玉道情、临县道情是山西道情戏在晋北、晋西的分支。近年来,右玉道情、临县道情屡有新作呈现,颇富生机。如讴歌右玉精神的现代戏《绿色梦》、反映晋商题材的原创剧目《碛口古镇》均深受好评。曲沃碗碗腔与孝义碗碗腔都是由秦入晋的小剧种,由皮影到真人登台已历经60余个春秋,其表演尚存影人遗风,别具风采。曲沃碗碗腔以演传统戏为主,此次参演的《三忘卖布》风趣幽默、令人捧腹,可同晋南眉户名剧《张连卖布》媲美,说明该剧种大有潜力可挖。
孝义皮腔源自孝义本土纸窗影戏,以麻纸为窗借光亮影,称纸窗腔,以小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亦称孝义吹腔,其历史悠久、音乐古朴,声腔很有特色。上世纪60年代实现真人登台,亦为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地方小剧种。此次孝义皮腔《状元与乞丐》亮相于昆山,体现了山西在对濒危剧种保护方面的成果。
锣鼓杂戏为宋金戏剧遗存,是古老的珍稀剧种。近年来临猗县文化馆作为锣鼓杂戏的保护责任单位,依托本县孙吉镇农民演出队,已抢救复排上演《铜雀台》《黄鹤楼》《古城会》,成为三晋戏曲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例。
山西的地方小剧种大都列入国家级或省级的非遗保护范畴。对其保护传承理当尽心竭力、刻不容缓。其一,依托具有一定实力的专业戏曲院团或艺术院校定点扶持、保护传承;其二,挂靠当地有条件的县文化馆,明确责任,将保护传承落到实处;其三,文化、旅游是一家,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可引进当地剧种,通过组织演出,从实践中提高质量,在保护传承中谋求发展。地方小剧种的保护传承重在保人、保戏,人才是第一位。要保证传承人无生计之忧,安心传艺;要保证后继者学有成效,全面继承。特别是在剧目传承中要确保传统特色,不可急于改革求新。待继承到位、观众认可之后,再图革新发展。(作者系山西省戏剧研究所研究员)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