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演出的座谈不应限于会议室
 创作演出的座谈不应限于会议室
2025-02-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苏锐
深入现场了解观演关系是对民间文艺演出进行采风的重要途径。2月13日,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一行来到忻州市定襄县,就民间传说故事、民间社火、民间手工艺、传统村落保护等开展田野调研,举办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山西卷》忻州采编座谈会。图为专家现场了解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马社火表演。梁 铭 摄

在推动戏曲表演、民俗表演等演出形式创新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举行专家座谈会是常见的方法。

例如,每当一部新戏立上舞台,创作单位多会第一时间开一个座谈会,叫某某剧目专家座谈会。目的非常明确,先让专家看戏,在了解作品的品相基础之上,找出作品存在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便让这部戏走得更远、质量更高。

新创剧目的专家座谈会十分必要。人无完人,戏也一样。刚刚立上舞台的戏,就像未经充分雕琢的玉器,需要经过更多人的把关,挑挑毛病。尤其是出席会议的专家,看过的戏多,对于剧目的结构、舞台呈现手法、演员的表演能发表一针见血的意见,有助于主创团队借助慧眼反思自己的作品。

新戏座谈会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听取意见的单一性。

业内曾经出现过有意思的现象。一座城市有好几家院团,两年内每家院团都有新戏立上舞台,碰巧大家座谈时找的同一批专家。几家院团的座谈意见梳理后反馈到上级主管部门,不明就里的领导满脸疑问:“这座谈意见是不是造假了?怎么几场座谈专家提的意见差不多?”

专家有其擅长的一方面,也可能会有其眼界的局限性。尤其是个别专家,所提的意见可能有“固定的提纲”,缺乏新意。

由此,笔者也就想到一个问题,即创作单位排出来的新戏,如何进一步加工提升。单靠会议室的座谈意见远远不够,开放式的创作演出座谈对于推动这些演出形式的创新发展和不断完善是有益的,走到观众席、获取观众反馈也是必要的。

山东省京剧院的做法值得借鉴。近几年,山东省京剧院为准确了解观众的看戏需求,检票入场的同时会发给观众一张征求意见表。认真填写表格的观众,将得到后期演出的门票。山东省京剧院负责人介绍,赠送一张100元左右的门票来获取普通观众实实在在的反馈意见,“投入产出比”非常值得。

发放征求意见表,只是听取观众对演出意见的一个环节。目前,已经有部分地方的院团开启线上直播,演员们一边介绍剧种的特点,工作人员一边关注屏幕上的评论,并记录下来。有的院团在下乡演出的空当,举办“围炉茶话会”,演员们下台跟观众聊家常,让大家“知无不言”。还有的院团定期组织公益体验课,邀请高校、企业、社区共同参与,为院团的发展提意见。

民俗表演采风、田野调研等对于戏曲创作演出专家座谈会的举办形式也有借鉴意义,如近日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为进行《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山西卷》忻州采编,到忻州市定襄县就民间传说故事、民间社火、民间手工艺、传统村落保护等开展田野调研并举办座谈会。戏曲创作演出专家座谈会可以借鉴民俗表演采风的做法,不仅要看到排演、演出,还应看到观演的生动场景。当然,如果观演场景不够生动,让场景生动起来也是专家要讨论的问题了。

凡此种种,目的都是为了“开门发展文艺事业”,也是出人、出戏的基本前提条件。

深入生活,不仅能获得创作的素材,还能听到最广泛的观众反馈。这是院团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有的地方,院团嫌麻烦,或者自视甚高,天天关起门排练和创作。从采风到演出,没有外部的活水加入进来。编、导、演就那么几个人,专家就那么几个人,创作的链条成了闭环,最终拿出的作品也是死气沉沉,甚至与社会和时代脱节。

封闭的创作环境,对于戏曲的创作有害无益。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戏曲固然需要“守正”,需要遵循艺术规律和剧种特点,同时也不能忽视“创新”。在哪个环节创新?创新的成效如何检验?走出会议室、走到观众席、走向火热的生活听取意见,这是比较直接高效的办法。毕竟,戏是演给最广大观众看的。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