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剧本都去哪儿了
 好剧本都去哪儿了
2025-02-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淼

据初步统计,2014年至2024年10年间,全国剧作家共创作大型剧本逾6000部,其中超过一半被搬上舞台。10年来,戏剧文学创作不乏精品力作;政府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各级艺术基金资助引领创作风向;文旅融合趋势加强,沉浸式戏剧创作逐渐成为新风尚;江苏、福建等区域性新生代剧作家群渐趋形成,展现出戏剧文学创作的可喜局面。

黄 卓 绘

剧本乃一剧之本,是艺术作品立于舞台的根基。近年来,虽然经过多方努力,但“剧本荒”这个困扰戏剧界的老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今,全国剧本创作和剧作家群体的现状究竟如何?怎样进一步有效夯实“一剧之本”?日前在福建泉州举办的“夯实戏剧高质量发展之‘本’——2024全国剧本创作和剧作家现状信息交流活动”中,能够帮我们找到一些答案。

对于全国剧本创作的整体情况,中国戏剧家协会曾在2014年以《中国剧本创作白皮书》的形式进行过梳理。2024年,本着“摸摸家底、找找问题、理理思路、想想办法”的初衷,中国剧协再次行动,做了大量前期调研,组织联系各地剧协、文艺院团和研究机构开展剧作家现状调研,并首次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纳入其中。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介绍,据初步统计,2014年至2024年10年间,全国剧作家共创作大型剧本逾6000部,其中超过一半被搬上舞台。10年来,戏剧文学创作不乏精品力作;政府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各级艺术基金资助引领创作风向;文旅融合趋势加强,沉浸式戏剧创作逐渐成为新风尚;江苏、福建等区域性新生代剧作家群渐趋形成,展现出戏剧文学创作的可喜局面。

但仍有一些问题令人担忧。在创作方面,题材重复率高,同质化现象明显;创作手法、美学风格较为单一;创作与市场脱节、与观众需求不匹配的现象仍然存在。剧作家总量下降,各地区、各院团差异较大,地域分布不平衡,在新老交替的过程中,偶有一枝独秀,缺乏百花齐放;不少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编剧人才匮乏,梯队建设青黄不接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院团多借助外聘编剧、外援力量来完成创作任务,某些名编剧分身乏术,忙得“满天飞”,而普通本地编剧却难有创作机会;青年编剧的培养方式仍较为单一,缺乏剧目扶持、孵化平台,青年编剧的剧本上演难……

“戏剧界不缺平庸之作,缺的是好剧本。”在陈涌泉看来,所谓“剧本荒”,准确说应该是“好剧本荒”。他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所有文艺创作中,剧本创作的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剧作家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功力。“相较于影视行业,戏剧行业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影视行业凭借其广泛的受众基础、高额的投资回报以及明星效应等因素,吸引了更多编剧投身其中。相比之下,戏剧行业的受众相对有限,投资回报也相对较低,这使得能够真正扎根戏剧行业的编剧有限,能创作出精品佳作者更是少之又少。编剧数量少,自然导致剧本总量少;编剧才情平庸,自然也就创作不出高质量的剧本。”陈涌泉说。

究竟如何破题,从各地、各院团,到剧作家个人,都有各自的经验与解题思路。

近年来,江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专业编剧队伍,特别是以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为代表的中青年剧作家群体在全国引人注目。据罗周介绍,目前江苏约有专业编剧50名,集中在25岁至50岁之间,大多数就职于各地的剧目室、创研院和文艺院团,50%以上的青年作者有10部以上的作品产出,上演数量较为可观。“一直以来,江苏省戏剧文学研究院依托质、量兼备的辅导规划平台,优中选优的评选孵化平台,相辅相成的评宣平台‘三大平台’建设,建立起以系统化培养中青年作者为目标的长效性发展机制。我们的队伍还在不断成长、壮大。”罗周说。

首演不到8个月的时间内,成功完成100场演出,平均上座率高达99%,这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歌舞剧《猫神在故宫》创造的演出纪录,也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近年来不断夯实剧本质量、不断追求创作精益求精的缩影。“2014年,调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第一个月,我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建立‘专家论证制度’,请专家来做剧院的‘专业靠山’,这项制度不久后发展为剧院艺委会;二是‘集体审读研讨制度’,调动创作部各专业创作人员及演员中有舞台经验又有创作愿望的青年演员共同审读剧本,唤起了剧院青年人持久的创作热情。这两种审读始终保持‘双匿名’,保证了审读意见的纯粹,也营造了剧院风清气正的专业气氛;三是‘集体观摩制度’,使用人才经费组织创作人员观摩来京演出的国内外优秀作品,并不定期组织年轻艺术家参加国内外各种戏剧节,积累观剧量,开阔艺术视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冯俐介绍。

藏在北京鼓楼西大街小八道湾胡同里的鼓楼西剧场,经过10余年的发展,早已成为北京戏剧界的文艺地标。作为民营文艺机构,鼓楼西戏剧对于剧本的选择颇具个性。“鼓楼西戏剧创立于2014年春天,10余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2014年至2017年,从中西方经典文本中汲取力量,我们以经典、人文戏剧为导向,以实现思想品格与艺术品质为戏剧理想;2017年至2022年,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选择舞台剧作品,我们先后将作家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一日三秋》搬上大剧场的舞台,以更加多元的方式走向更多观众;2022年至今,我们于挑战中思变,回归戏剧质朴的一面,用简约的空间、精妙的故事、优秀的演员为观众呈现真诚的演出,先后推出了‘鼓楼西8周年独角 SHOW’等作品。”鼓楼西戏剧创始人、制作人李洋朵说,10余年来,“鼓楼西”既在剧本选择中坚守自己的原则,也在主动适应着时代、观众和市场的变化,以变应变。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喻荣军,也是一名作品等身的剧作家。多年来,他创作的80余部舞台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日语、德语等多国语言上演,并荣获中国戏剧曹禺剧本奖等国内外多项专业奖项。他认为,创作的灵感需要大量的生活积累。“我们做话剧《老大》的灵感,就来自去浙江舟山的采风。在舟山我接触了很多渔民,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这些变化又连接到我自身的生活经验,从而引发了我的思考。”喻荣军总结,艺术创作需要灵感,而“灵感无处不在”,要善于观察生活、贴近生活,从而发现创作契机。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福建省文联副主席吴新斌则认为,写戏要熟悉剧种、熟悉剧团、熟悉演员,甚至要把舞台当作戏剧文学来建构,不单是思想深刻,还要考虑和剧种、表演、演员相结合。他同时提出,要重视发挥重大艺术活动的牵引作用。

针对现阶段剧本创作所面临的问题,陈涌泉提出,要注重本土创作人才培养,激活政府部门、行业组织、戏剧院团和编剧个人的活力,搭建编剧和市场、院团之间的合作桥梁,根据本地区实际培养使用本土编剧人才,改善创作环境,为地方戏剧创作注入不竭动力;要给予青年编剧更多机会和舞台,加大对青年戏剧创作的扶持力度,建立青年编剧作品孵化平台和有效机制,为他们提供作品打磨、提高及上演的机会;要保护剧作家权利和尊严,构建山清水秀的戏剧生态,为剧作家保留自由创作空间,给剧目创作留出打磨精进的时间,尊重剧作家的人格,保护剧作家的权利,维护戏剧文学的尊严。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