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批评:向质朴回归
 戏剧批评:向质朴回归
2020-06-12  来源:文艺报  作者:任鸣

没有优秀的剧本,再有才华的导演和演员都无从施展;没有真正的批评,戏剧舞台就是一潭死水,戏剧事业就不会进步。如果说优秀剧本主要取决于创作者,那么真正的戏剧批评则既取决于评论家,也取决于创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当下商业文化的冲击下,评论家能否讲真话,能否严肃、公平、专业地评戏,主要由评论家自己来做选择。一旦评论家将自己对于一出戏的看法公诸于世,如果他恰好讲得既恰当又得体,那么判断他的评论是否真正能对这一类戏剧作品的编导表演有帮助和改进的作用,就取决于创作者们的态度和做法了,取决于他们是否能真正听了进去并消化吸收,并最终将其落实到舞台呈现上。

过去我们的评论家凭着对艺术的热爱,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但现在创作者很难听到真实的声音,公平的批评不多。曾几何时,我们已经习惯了没有批评的舞台,一旦出现尖锐的声音,可能会引来很多不快,甚至是侧目。一出戏出来,我们往往都是有倾向性地选择评论家,批评的声音能通过咬耳朵传达给创作者都已经成为良心的象征,在某种程度上批评家甚至沦为了宣传工具,真正的文艺批评园地变成了一个噤若寒蝉之地。

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尽管我们的戏剧批评现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整个文艺批评)存在着这些不能令人满意的情况,我也还是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因为一出好戏的诞生是要通过不断打磨得来的,剧本要打磨,舞台呈现要通过数轮甚至数十轮演出的打磨,而这个打磨过程在本质上就是批评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创作者时时刻刻的自我审视,更重要的则是来自观众和评论家的真知灼见。任何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梦想的艺术工作者,都渴望创作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优秀艺术作品。为了创作出既有思想高度又有很高艺术水准的作品,摆在艺术家面前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不断吸收新的东西,而其中最便捷的办法,我认为莫过于理性地对待批评、理性地接受批评。在新时代的创作者不断追求更加高远目标的同时,真正的戏剧批评必然会回归到它本来应有的质朴。

在新世纪以来的将近20年的时间里,北京剧协在推动首都戏剧界形成良性的戏剧批评生态方面作了很多的努力,一是创办了几个很有影响力的戏剧展演活动,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新文艺团体优秀戏剧展演、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北京喜剧周、北京(台湖)影偶艺术周等,在把各类优秀剧目纳入演出的同时,还在活动中以较大的篇幅开展戏剧评论活动,评论家和创作者共聚一室,探讨当下戏剧舞台上出现的各类问题和面临的各种挑战,擘画戏剧艺术的未来,期望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架起一座创造者与评论者之间的桥梁。二是开展专门的戏剧艺术评论活动,每年组织十几个演出剧目的研讨会,评论家对剧目逐一把脉号诊,提出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的修改意见,创作者也把自己的困惑和犹豫和盘托出,与评论家进行非常深入的切磋与讨论,共同开创和营造了一个创作者与评论家良性互动的小的戏剧生态环境。三是在戏剧评论的推广与宣传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联合有影响力的媒体把评论家的关切传递给社会和公众,推动更多的人和更多的力量关注戏剧艺术。如今,北京剧协还特别推出了戏剧评论集《思想走向剧场——2018北京戏剧年刊》,辑录了戏剧评论家对于2018年首都戏剧舞台上呈现的部分剧目和热点现象的关注与讨论,这是北京剧协重视文艺评论、戏剧评论工作的重要举措,相信一定会对首都戏剧评论工作,乃至首都戏剧创作的繁荣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今天,看戏的人越来越多,对于写戏、排戏和演戏的热爱有增无减的戏剧人也越来越多,观演双方对于戏剧艺术的期待都越来越高,所以,戏剧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也是显而易见的。我相信,在新时代勉力前行的戏剧艺术,距离我们的理想之境越来越近。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