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西省吕梁市民间艺术团、临县道情研究中心演出的道情现代戏《吕梁护工》,讲述了在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吕梁护工李梅香走进北京一名八路军老战士家里,与老人孙满山及其女儿、儿媳、孙女发生的系列故事。该剧通过一个普通家庭、几个小人物和日常的家长里短来张扬正能量,用小戏传递大爱,是极为宝贵的。
整场演出围绕老人的赡养问题、家庭财产纠纷、老年人的精神世界3个矛盾层层推进,凸显了护工代表李红梅的淳朴善良和勤劳,从另一个侧面也传递了吕梁丰富的红色文化和乡土风情,特别是“豆钱钱饭”“莜面靠姥姥”“伞头秧歌”,带领观众感受到了浓浓的临县味道。
剧中,孙满山由山西省晋剧院架子花脸演员金小毅扮演。他本人出生在临县,又从道情剧团考入艺校,未开口便已经感受到了他对吕梁山的深情。功架戏的磨砺让孙满山的每一步不仅踩住了锣鼓家具,也走进了文场旋律里,走出了老八路的喜怒哀乐。那种时而倔强时而顽皮,时而坚强如钢时而醉心柔肠的演绎,让观众拍手叫好。一个好演员不应该只有一副金嗓子,更重要的是要有一腔热血,能够知冷暖、懂进退、见胸怀,无论何时、不管何种样式的艺术,文化传承都需要这样的“老戏骨精神”。
《吕梁护工》中李梅香的表演让人耳目一新。这么一个家庭小戏,没有大型的灯光、布景做陪衬,只能靠举手投足、或唱或舞展现人物性格。剧中李梅香的表演加入了“捣豆钱钱”和“伞头秧歌”的舞蹈元素,几段民歌特别是几句清唱像清茶飘香,加之不断发酵的矛盾冲突,解开一个疙瘩又连起另一个悬念,让这个孤身打拼的母亲的复杂内心慢慢铺陈在观众面前。其他几名演员,老人儿媳的刁蛮势利,加重了矛盾冲突。反面演员的丑和恶施展得越充分,与其搭戏的演员就越好演,这是一种色调的对比,更是一种特殊的奉献。
该剧作曲是山西省晋剧院的岳永明,唱腔每一句后独特的“哎嗨哎嗨哎嗨哎嗨哎”,能让人嗅到道情那浓浓的草根气。“昂贵毛衣遭水洗”唱段,3个演员你一句我一句的对话简单明了,人物性格错落有致,加上导演编排的“旋转”调度,让笔者不由想起晋剧《三对面》的处理。
该剧在保持小戏小调味道的同时,与舞蹈搭配的每一段音乐都独具特色,特别是“伞头秧歌”大鼓一擂、唢呐一响,过年过节喜庆热闹的情绪一下子被点燃了,演员扭得带劲,观众看得起劲。把民间街头文化搬上舞台既是对地方文艺的兼收并蓄,更让严肃含蓄的舞台艺术有了虎虎生气,这是让笔者感触最深的。
印象中,换场中间使用了类似说书的乐句。吕梁的即兴说书是非常有特点又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笔者曾在网上看到过盲人说书表演,风趣的伴奏、朴实的方言加上即兴的智慧,非常震撼。建议在剧本打磨时加入一些幽默的唱词,搬上这独特的说书乐曲,也许能够起到换场不冷场的特殊效果。
剧中对“莜麦”进行了一番咏唱,“莜麦喜寒凉,耐干旱,抗盐碱,生命力旺盛,而且蛋白多含糖少,有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笔者认为,这生长在吕梁山的莜麦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吕梁儿女,其撷取少贡献大的品格堪比雪中红梅,且更接地气,平凡中蕴含着伟大。“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就像成千上万走出大山的吕梁护工,用优质的服务赢得认可,这种精神将成为吕梁继“于成龙廉政文化”后的又一文化品牌。
(作者系解放军驻晋某部干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