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就是由大众创造出来的民歌,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介,被众多网友再创造、再传播
头戴羊肚巾、身穿羊皮坎肩,陕北榆林的“守艺人”贰强手持三弦,坐在窑洞里唱着信天游。歌喉粗犷,表达细腻,打动了屏幕另一端的网友们。短短一年时间,贰强发布视频的总点赞数将近400万。甘肃的张尕怂致力于搜集西北民歌,他用吉他或者电声乐器演奏传统民歌,并上传到短视频平台,上万名用户以此为背景音乐进行二次创作。在各大直播平台、音乐网站上,像贰强、张尕怂这样热衷于传唱家乡民歌的人越来越多,一度远离公众视野的传统民歌“热”了起来,通过新媒介焕发勃勃生机。
民歌是中华文化瑰宝。从远古时期描写狩猎过程的《弹歌》,到春秋时期《诗经》中的“风”、汉魏六朝的《陌上桑》、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歌》,民歌浓缩了一方水土的特色风情,刻录了不同年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凝结着跨越地域与时代的风土人情。口耳相传中,不老的民歌陪伴着一代代人成长。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以往不同,传情达意的方式也日渐丰富。民歌赖以生发的土壤发生了改变。流行文化的蓬勃兴起,更是一度让民歌淡出大多数人的视野。
进入互联网时代,资讯之丰富、人与人联络沟通之便捷前所未有,人们的创造力也被大大激发。原本就是由大众创造出来的民歌,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介,被众多网友再创造、再传播。
一方面,网络短视频、网络直播的技术手段日臻成熟,低门槛、易上手,为大众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吸引了数量可观的用户。如何在用户生产内容中凸显个性,而不泯然于众?与人人皆可哼唱的流行歌曲不同,民歌多使用方言,地域色彩浓郁,甚至非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唱不出个中滋味。具有高辨识度的民歌,成为许多人展示自我的优选。一时间,原本淡出大众视听的民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网络短视频和直播中。草原、农田、水乡……人们“就地取景”地吹拉弹唱,把西北花儿、江南民歌、凉州小调送到手机终端的另一头。借助为数众多的短视频用户和网络主播,民歌的传播度大大增强,原本对民歌所知甚少的网络用户被“圈粉”。
另一方面,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的影像技术功能,丰富了传统民歌的表现样式,激发了人们创造性改编民歌的热情,当代民歌有了鲜活的新样貌。比如有网友制作的侗族大歌视频,不仅有“歌”,更有侗寨鼓楼、侗家服饰,以及侗族节庆仪式、染织工艺的展示——短视频传递的不仅是民歌,还有滋养民歌的那一方民俗风情,让广大网友对民歌有了多角度的认识。还有人以民歌为素材,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创作改编新作品,借助新媒介展示自身创意的同时,让传统民歌和当代生活有了接口。
此外,层出不穷的短视频、直播、K歌平台的广泛应用,为各地乃至海外的民歌爱好者提供了切磋技艺、交流同好的网络社区平台。人们通过民歌找到同乡、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民歌成为现代人社交的媒介与桥梁。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开腔就把人们带到天地苍茫的黄土高原;一句清亮亮的“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让人们有如置身山水漓江,显示出民歌的力量、民歌的魅力。我国民歌浩如烟海,歌声中有历史、有人情、有风物、有自然。新媒介的兴起让越来越多的民歌走进大众视野,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各地民歌。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动人心弦的民歌依然沉睡在某个角落,有待人们去发掘、去传唱。期待更多民歌唱响美好生活,让民歌承载的民族审美与记忆永续相传。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