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回馈生活。从古之举大木者,“杭育杭育”的劳动号子,到今天的二胡曲《赛马》、小提琴曲《梁祝》、歌曲《达坂城的姑娘》等,无不生动地反映了百姓心声,慰藉人心,传播着音律人文之美,歌颂着生活之美,成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从《康定情歌》中,我们感受到雪域高原儿女质朴热烈的爱情;《太阳岛上》让我们感受到东北夏日的热情;一首《太湖美》展现了烟雨江南的动人画卷;《请到天涯海角来》吹来了海南的椰风海韵。艺术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不同时期的艺术反映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二泉映月》令人想起苦难的旧中国,而《歌唱祖国》会让人自豪于朝气蓬勃、欣欣向荣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新中国。
艺术是传承民族精神血脉的载体。“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国人向来重视艺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爱国情怀,都深深地积淀在传统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调中。通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和演绎,传统音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礼乐传统,传递的是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千年信条。从仰韶文化时期陶盆上手拉手的舞者,到今天藏羌民族载歌载舞的锅庄,我们看到的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一脉相承的文化。从敦煌壁画上反弹琵琶的飞天,到浔阳江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歌女,再到今天少年宫的舞台上,孩子们用数十面琵琶演奏的《十面埋伏》,我们感受到的是来自古老旋律的召唤。不同的艺术形式,叙述着中华民族厚重宏大的故事,也承载着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反诸为人民美好生活注入诗性美。美不仅是一种样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渗透于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从车载音响里欢快的音乐,到街心广场的当代装置艺术作品,再到充满设计感的日常生活用品,生活因为无处不在的人文之美而变得温馨动人。有音乐的生活、诗意的生活,便是美好生活的模样。小树林里悠扬的小提琴乐曲,城市路灯下优美欢快的广场舞,还有临水长廊里,票友们有板有眼的演唱和阵阵喝彩,都使我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只有渗透于大众生活中的艺术,才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艺术。
艺术是人文精神的塑造者。孔子授“六艺”,就十分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诗画江南,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琴声之幽,曲调之美,无不体现了这方水土的灵秀和人民的聪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敬重,让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融合共生、互促互进,构成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独特叙事,“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商业”等“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样需要依靠人民群众。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文化艺术回归人民大众,将凝聚起万众一心、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而艺术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青春永驻。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