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戏台的特色与保护
 金元戏台的特色与保护
2021-10-25  来源:山西戏剧网  作者:马蓉青 张晓

1.金元戏台的简述

金元时期,山西戏曲艺术高度繁荣,作为戏曲表演必需的舞台建筑也应运而生。山西省河津市樊家庄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修乐楼碑记,“剧赛唯元人为盛……舞亭、乐楼多属盛国之遗,此可为一验”,展现了元代戏台的繁盛。金元戏台作为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戏台,因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内在文化价值而备受世人的关注。20世纪30年代,元代戏台还有大量遗存,但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如今只有山西仅存十余座。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相关部门对元代戏台大多进行了重修,并加强了保护。

北宋时期,山西戏曲已很繁荣,靖康之难后,戏曲主要活动中心移至河东地区,稷山、侯马、新绛等地区的金代墓中出土了一批戏剧舞台模型。这些表明,金元时期山西戏曲文化十分兴盛。河东杂剧是金代戏曲的主要流派,河东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昌盛,促使河东地区大量修建庙宇戏台。元代时期山西杂剧盛行,平阳府是元杂剧的主要发展地区。平阳府“东连上党,面临黄河,南通卞洛,北阻晋阳”,是历代政治、军事之要地,经济发达,战事较少。

临汾市魏村牛王庙乐厅 资料图

1.1戏台的分布

我国现有13座金元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和晋东南地区。晋南地区有临汾市魏村牛王庙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乐厅、翼城县武池村乔泽庙元泰定元年(1324年)舞楼、临汾市东羊村东岳庙元至正五年(1345年)戏台、临汾市王曲村东岳庙元代戏台、翼城县曹公村四圣宫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舞楼、洪洞县景村牛王庙元至正二年(1342年)戏台遗址、永济市董村三郎庙元至治二年(1322年)戏台、芮城县永乐宫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 年)龙虎殿,晋东南地区有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戏台、泽州县冶底村岱庙元代舞楼、高平市下台村炎帝中庙元代戏台、沁水县梅龙池天齐庙元至正四年(1344年)戏台遗址,只有一座戏台位于吕梁市石楼县张家河村殿山寺圣母庙。戏台的分布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

地理环境影响着戏曲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晋南地区地处汾河下游,河流对文化有沟通、联系的作用,晋东南地区隔黄河与中原相望,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晋南地区河湖较多,河东地区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之处,有利于戏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山西戏曲文化形成与戏台修建最早的地方。

人文环境从多方面影响着戏台的分布。三晋地区地处黄河流域,文化气息浓厚,尤其是山西南部的经济发达地区,戏曲文化历史悠久。这有着悠久的艺术氛围,最早形成了诸宫调,戏台基础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北魏以来,佛道宗教文化盛行,宗教活动与民俗活动联系紧密,使人们对于戏台的需求增加。晋南与中原地区相邻,文化互相交流与互动,促进了戏台的修建与发展。晋东南地区山脉多而密,因其地理原因信仰比较复杂,民间信仰推动了乡村内各种神庙的出现,对于乡村的民风民俗、伦理道德起了很大的作用。戏台是我国乡村及城镇里普遍且广泛存在的一种空间类型,它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世俗民风的体现。例如,有的村落自然条件差,洪水干旱时灾害频发,古人借拜诸神来祈求平安。晋东南地区经常干旱,自古至今就有祷雨的习俗,是民间信仰的基础。

翼城县武池村乔泽庙楼 资料图

1.2戏台的类型

金元戏台均为神庙戏台,面对正殿,坐南面北。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体现在神庙上,而“乐”则通过戏曲表现出来。当宗教信仰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物质条件的成熟,供奉神灵的神庙便建立起来,作为酬谢神灵的一部分,敬神献艺成为神庙戏台的宗旨。神庙戏台作为戏曲的载体,与人们的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神庙中舞楼之设是礼乐观念民间渗透的结果。从目前发现的戏曲文物可知,戏曲艺术自宋金生成以来便与神庙祭祀有着不解之缘,虽然主流社会对其多有懈怠,但在民间已经广为盛行。由此可见,神庙戏台用以演戏敬神,是一种“宗教化”的产物。从金代后期到元朝,戏台与正殿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以“酬神”为目的的献戏也转变为“娱人”的活动。在中国古代,村民日常文化活动非常匮乏,观看戏曲成为人们主要的精神活动。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山西就有悠久的音乐舞蹈文化传统。唐代时,晋东南和河东地区有杂剧、歌舞剧、木偶剧。看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戏台成了村民的主要娱乐场所。神庙戏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娱乐空间或者普通的“公共场所”,而是一个集宗教、政治、文化于一体的“神圣空间”——既用于敬神,也是地方宗族团结乡里的一个场域。其背后的政治、文化与地方信仰观念的相互作用,也许正是更为重要的风格演变的动力。

临汾市东羊村东岳庙 资料图

2.金元戏台形式特色分析

金元戏台都为神庙戏台形式,本文以临汾市魏村牛王庙内的戏台为例进行研究,戏台的正立面图、平面图、侧立面图如图1—图3所示。

图 1 牛王庙戏台正立面图(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图 2 牛王庙戏台平面图(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图 3 牛王庙戏台侧立面图(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2.1形制特点

宋金元戏台从出现到成熟,经历了从无顶四面观的露台、有顶四面观的“舞亭”,到三面观乃至一面观的“舞庭”“乐厅”的转变。金元戏台都在神庙内,主要建筑为戏台和正殿。其戏台建于正殿前,与庙内正殿相对,坐南朝北,且与正殿距离较近,用于表演和祭祀。大多数戏台为一间,后来有的戏台增至3间,台基为1~2m,平面为方形或近似方形。从金代后期到元代,戏台表演功能独立后,戏台与正殿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台下可以容纳更多的观众。元代后期,戏台由“酬神”逐渐转变为“娱人”,戏台由大三面转变为小三面,最后过渡到一面观。金元戏台已经有了前、后台的分隔,有的在两山面后的1/2处设辅柱,辅柱与角柱之间纵向砌墙,两辅柱之间横向挂帐幔,以分前后台,形成三面观形制,如临汾市魏村牛王庙戏台和翼城县武池村乔泽庙舞楼。随后,戏台两侧山墙变完整,从三面观过渡到了一面观,如永济市董村三郎庙戏台和石楼县张家河村殿山寺圣母庙元代戏台。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戏台三面封闭,因此北立面成为观演时所能看到的唯一戏台立面,其面阔距离能容纳5~8人同时进行演出。

2.2梁架形式

金元戏台的梁架形式都很有特色,为典型的木结构建筑,墙壁不承重,仅起隔断作用。车文明教授曾在《金元戏台研究回顾》中描述这些元代戏台,戏台梁架大多为“四角施抹角梁承大角梁,梁上施斗拱,与补间铺作后尾共同承起直角梁(井口枋),组成第二层框架。井口枋上再施斗拱(四铺作或五铺作)一圈托起第三层框架,架上再施斗拱承由戗或挑杆,层层收缩至顶,中设雷公柱,组成雄壮瑰丽的大藻井”。金元戏台大多采用藻井结构,其形状加强了对声音的聚拢效果,增强了视觉上的美感,兼具了实用与美观。

2.3房顶形式

金元戏台房顶一般为单檐歇山顶,如临汾市魏村牛王庙乐厅、永济市董村三郎庙戏台,个别为十字歇山顶,如临汾市东羊村东岳庙戏台、泽州县冶底村岱庙元代舞楼。屋顶举折平缓,多在1/3~1/3.5。屋顶内部为由斗拱组成的层层叠加、雄壮瑰丽的藻井,如翼城县武池村乔泽庙舞楼藻井和高平市下台村炎帝中庙元代戏台藻井。

3.金元戏台价值特色分析

3.1文化价值

古戏台既是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信仰等息息相关,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金元戏台见证了山西戏曲演剧文化发展和繁盛,对于戏剧戏曲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2历史价值

金元戏台是记录山西戏曲文化的真实载体,它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能够帮助人们证实文献中的记载,补充文献中的缺失,是山西民众生产生活的历史物证。

3.3建筑价值

古戏台是建筑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金元戏台为典型的木结构建筑,建筑形象华丽,建筑构件精致。我国著名乡土建筑专家陈志华教授在《宁海古戏台》中认为:“庙宇和宗祠本来就是乡土环境中最壮观、最华丽的建筑,它们是一方匠师们最有代表性的杰作。杰作总要把最好的一切放在人们最看得见的位子上,所以对着观众的戏台正面是第一个下功夫的地方。”金元戏台屋顶出檐举折平缓,样式多为歇山顶或庑殿顶,柱础多用素平础,古朴自然,斗拱样式简洁大方。金元戏台的雕塑多质朴,从屋顶的鸱吻到台基、柱、础、梁、枋、斗拱、雀替都有雕塑,体现了民间工匠艺人的智慧,呈现了鲜明的地方风格,为后人研究民间传统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3.4艺术价值

金元戏台建筑的营造技艺和造型装饰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戏台建筑的装饰构件是极高艺术价值的产物,其优雅的造型、精美的装饰、古朴的色彩使人们享受到戏台艺术中的美,激发人们去创新,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

临汾市王曲村东岳庙 资料图

4.金元戏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4.1历史传承的断裂

20世纪末,随着电视、电影、互联网等新型传播媒介的出现,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越来越多彩,也使戏曲的传统观演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传统戏曲的喜爱局限在老一辈人身上而未能得到传承,山西戏曲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裂。戏台作为戏曲表演的舞台逐渐衰落,古戏台的保护也没有得到重视。在传统文化的变迁中,如何将古戏台的实用功能与文化功能合理转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4.2文物保护意识薄弱

从目前来看,公民对于古戏台的保护意识不强,还没有意识到古戏台对于中国戏曲艺术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保护不应该只考虑对象的艺术和历史功能,还应当考虑其现实功能,对于戏台保护若只考虑对其本身物质实体的保护只是“保存”,将戏台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成为戏台主动发展的能力。

4.3自然灾害对戏台的影响

自然灾害是威胁古戏台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金元戏台为木结构,雨水对戏台长期的冲刷使得戏台的木构件慢慢腐化。戏台屋顶承受着较大的重量,在木构件腐化的情况下,如果遇上恶劣的天气,就会容易造成古戏台的坍塌。

翼城县曹公村四圣宫舞楼 资料图

5.金元戏台保护的原则

5.1真实性原则

金元戏台作为山西传统的历史文化建筑,对戏台的保护应当遵从真实性原则。古戏台具有不可再生性,对于那些损坏较为严重的戏台,修复时要尊重戏台历史原貌,全面展现建筑历史的真实性,修复可以继续使用的构件,替换戏台中老化严重的构件,修复后应能区分出修复部分和保留部分。梁思成先生在1964年提出维修古建筑应以修旧如旧为原则,维修古建筑在消除病害、维持结构稳定和延长寿命的基础上,要保持古建筑的历史原貌,减少人为的干预,尽可能弱化修缮的痕迹。保持传统风貌已经成为维修古建筑的共同准则,从真实性原则出发保护金元戏台,可以使人们在观赏戏台建筑的同时感受戏台的历史文化,保留戏台的历史价值。

5.2整体性原则

在戏台保护中整体性原则也是一个重要的保护准则。戏台通常由表演空间和观看空间组成,金元戏台在神庙中作为神庙的一部分,只有与神庙其他建筑结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观演空间,其他建筑与戏台同样重要。在对戏台的保护过程中,要对戏台和其他建筑进行整体性保护。若只对戏台本身进行保护,而忽略其他建筑的重要性,保护将不完整,缺失其意义。

金元戏台的整体性保护工作需要与山西戏曲文化相结合。戏台既是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元戏台作为山西戏曲文化的物质载体,二者密不可分。若在对戏台的保护工作中缺失了对于山西戏曲文化艺术的保护,对于戏台的保护会过于片面,失去戏台建筑的表演功能与意义。在对于金元戏台的保护过程中遵循整体性原则,既要保护戏台建筑本身,也要重视对于神庙中其他建筑和山西戏曲文化的保护。

5.3延续性原则

金元戏台是集民间性、生活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双重遗产,对古戏台的保护要考虑到古戏台的未来使用,并将其包含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等传承下去。对古戏台的保护应当发其民间性特点,使群众充分加入保护古戏台的工作中,从长远角度对戏台进行保护,使保护工作融入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将古戏台的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金元戏台的延续性保护,要延续古戏台的生命,防范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对古戏台的影响,加强人员对戏台的管理,完善保护制度。对于金元戏台的延续性保护更为重要的是挖掘其内在的文化艺术价值,将其内在意义传递下去。例如,在设计现代剧场时,再现金元戏台的建筑形式,运用金元戏台建筑中独特的地域符号,让游客看到现代剧场时便想到了金元戏台的建筑特色和山西悠久的戏曲文化,这就是保护金元戏台中一种可持续性的方法。

芮城县永乐宫龙虎殿 资料图

6.结语

金元戏台既是山西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目前金元戏台被划为文物保护单位,但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对于金元戏台的保护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使金元戏台重现当年的风采。

(作者:马蓉青为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晓为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副教授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