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蒲剧艺术展有感
 看蒲剧艺术展有感
2022-08-01  来源:山西戏剧网  作者:郭少华

说起蒲剧,我们脑子里会出现什么?是小时候坐在戏台下的小凳子上,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那一声声高亢与激越、莺啼与婉转的唱腔?还是成百上千的戏迷黑压压地簇拥在露天戏台的周围,一个个的脑袋攒动着、张望着?抑或是那舞台上义士艾千一手执鞭、一手搂马的精彩亮相;《西厢记》里崔莺莺桃红的裳裙飘舞,妩媚成了团团的花?这些好像都说不全、讲不尽、道不透,那蒲剧到底是什么?

2022年7月6日,运城和临汾两地联袂举办了蒲剧艺术周,在运城南风广场办了一个蒲剧艺术展,我从头看至尾,对蒲剧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和了解,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一起分享给大家。

蒲剧艺术展共有十大版块,六百多张图片,介绍了蒲剧艺术发展的卓越成就,历代名家的表演艺术及经典剧目,蒲剧幕后人员的辛苦付出,蒲剧的经典影视作品,还有特技绝活、蒲剧文物、伴奏乐器及蒲剧专著、人才培养等等,非常全面、具体、详细。

有两张醒目的照片,我走近一看,是蒲旦宗师王秀兰在《窦娥冤》中饰演的窦娥,还有在《藏舟》中饰演胡凤莲的剧照。王秀兰做过蒲剧团团长,艺校校长,全国人大代表,省文联、省剧协副主席,她会演三百多出本戏、折子戏,闺门旦、花旦、青衣、老旦、刀马旦,无所不能。很喜欢她在《藏舟》里的扮相,白衣白裙,一身缟素,俊美的脸庞,翘着雅致的兰花指。看着照片,我仿佛看到了她扮演的胡凤莲荡起裙裾飘动在舞台上,如风行水上,如白莲绽开。大圆场,小碎步,移步换形,“赶浪无丝”,扳着桨、摇着船,表情悲愤又戚戚然地飘逸而来,一种古典戏曲的意境美悠然而起。

这幅大的剧照是任跟心在《土炕上的女人》中饰演的杨三妞。人物俊俏甜美,穿着大红的偏襟夹袄,手上扯着刺绣精美的粉色丝帕,皓腕上戴着晶莹剔透的白玉镯子,红饰簪头、笑靥如花、明眸善睐、贝齿灿灿,好一个温婉秀丽的新娘子。任跟心是1983年获得第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时隔十多年,她又凭借此剧《土炕上的女人》摘得了二度梅。这一剧目是现代戏成熟阶段的代表作,它的导演思想是:用程式,不见程式,化程式于无形。同时大胆借鉴吸收了电影、话剧塑造人物的手法,在中国现代戏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还看到一幅照片,是1987年彭真委员长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观看完演出之后与运城地区蒲剧团演职人员的合影。当时演出的蒲剧经典剧目有《黄鹤楼》、《阴阳河》、《战冀州》、《骂殿》、《舍饭》等。这是运城地区蒲剧团的第三次进京演出,自此之后,在运城形成了一个百花绽放的牡丹群。1988年武俊英凭《苏三起解》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相继其后,王艺华、景雪变、吉有芳也先后夺梅。北京专家曾评价:运城不是一杆秃枝光叶的牡丹花,而是一个牡丹群。这里群芳吐艳,风景独好。

这幅照片,拍的是2017年,中国艺术院向武俊英颁发“俊英腔”荣誉证书。当时还涌现出其它三个腔:晋剧王爱爱的“爱爱腔”、晋剧宋转转的“转转腔”,上党梆子张爱珍的“爱珍腔”,唱蒲剧的只有武俊英老师被专门颁发了“俊英腔”荣誉证书。

蒲剧一贯的特色是高亢激昂、粗犷豪放,而武俊英唱的蒲剧听起来是圆润灵巧、清亮甜脆、温婉缠绵、优美动听。她的音域宽、音质厚、音色美、底气足、吐字巧、发声难,独出机杼,自成高格。尤其是她的代表剧目《苏三起解》,武俊英把古腔古调的蒲剧艺术,唱得是新声绽放、高低疾徐、抑扬顿挫、曲折起伏、悲怨倾注、切错有致,极尽婉转缠绵。在我们文学里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词派,还有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词派。山西省文联副主席王西兰曾说,武俊英老师的“俊英腔”开创了我们蒲剧界的婉约派。

看到这几幅照片是有关《枣儿谣》的。《枣儿谣》是根据稷山县一个真人真事所改编的剧目。王艺华扮演的是剧中的吴伯宗,贾菊兰扮演的是他的妻子枣香。在这部剧中,王艺华老师以六十岁的年龄,实现了从小生行当到须生行当的跨越。这既是蒲剧的一个经典剧目,也是王艺华老师在六十岁花甲之年所完成的巅峰之作。剧中的吴伯宗为了母亲临终前的嘱托,为了寻找失散的两个胞弟,历时18年,遍寻19省,徒步数万里,受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将两个弟弟找到,并与妻儿团聚,但他最终因心力交瘁,而英年早逝。后来《枣儿谣》被拍成电影,此影片荣获了第二届中国戏剧电影十佳影片奖,并排名第二。

这幅是在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颁奖大会上所拍的照片,电影《山村母亲》的主演景雪变凭借此片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同时被组委会授予“蒲剧皇后”的称号。她身着中国风重工刺绣旗袍,手捧着奖杯站在人群的最中间,气质典雅、笑脸吟吟、雍容大度、风华溢采。此电影是根据蒲剧剧目《山村母亲》改编而成,它同时获得了最佳影片奖,文化交流杰出奉献奖。景雪变在1994年凭借《关公与貂婵》荣获文化部文华奖后,又凭借蒲剧剧目《山村母亲》,摘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的二度梅。

这幅是2003年12月吉有芳在争取梅花奖表演结束之后拍的照片。当时她饰演的是《西厢记》里的红娘,武俊英饰演崔莺莺,李晓芳女扮男装的张生。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原分党组书记,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季国平当时也在场,他曾说:“南有越剧茅威涛的《西厢记》,北有蒲剧的《西厢记》。”一句话肯定了蒲剧版的《西厢记》,这个评价是非常之高的。吉有芳也凭借此剧获得了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孔向东是2009年第二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当时他凭借大型历史古装悲剧《清风亭》的出色唱腔和完美表演,经过层层激烈角逐,取得了第三名的优秀成绩,为运城市戏剧界摘得了第六朵“梅花”,他是当时获奖演员中唯一的县级剧团的演员。这幅就是孔向东在《清风亭》中饰演张元秀的剧照。看着照片,我仿佛看到了剧中的张元秀在表演着老生的程式和圆场的功夫,在做着跪步、抢背等难度极高的动作,在行腔舒展、铿锵激昂地演唱着所经受的养子之艰、失子之痛、追子之切、盼子之苦、谴子之愤,那份表演的投入与尽情,让台下观众的掌声如雷鸣般激烈震耳,又如海上的波涛般澎湃荡漾,久久而不能平息……

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贾菊兰,被誉为蒲剧界的才女,这张照片是她在斯里兰卡交流演出时所拍。当时她双手书写的“中斯友谊 万古长青”的字幅,被斯里兰卡的科伦坡博物馆收藏。贾菊兰凭借剧目《青丝恨》里的敫桂英一角而获得了“梅花奖”,她在舞台上如痴如狂、如泣如诉的表演和唱腔,征服了评委,也震撼了广大观众,《青丝恨》成为她“唯真”表演艺术的典型代表作。

走至一幅蒲州梆子流播图前,清晰地看到了蒲剧的起源地与传播地。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它萌发于唐宋,兴起于元末明初的市井生活,由粗犷如野呼、鼓弦如混响的乱弹开始,一路嘹亮而歌。威风过八面,震撼过四野,轰动过京城,撒播过南北。当时,蒲剧主要是通过商路(晋商会馆),军路(调防、戍边的军营戏班)移民等渠道的传播,对中国梆子戏家族的衍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被誉为梆子戏根祖。

抗战时期,蒲剧的流传以西安、兰州为中心,在西北各省广为传播,形成了一个特殊繁盛期。当时的抗日名将傅作义将军在自己的部队成立了以筱兰香(田郁文)领衔的蒲剧班社。傅作义的母亲将筱兰香认作义子,筱兰香扮演《三上轿》的崔秀英,其所穿戴的凤冠霞帔,就是傅老夫人当年出嫁时的穿戴原物。

在抗战胜利后,蒲剧艺人逐渐回归,一直到建国初期,新成立的运城、临汾地、县蒲剧团的实力大增。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除运城、临汾蒲剧流行区之外,仅留下了陕西宜川、河南陕县、灵宝、晋城市沁水县四个在编蒲剧团和几个民营蒲剧团。但就是这些仅剩的团队,它们继承传统,创新发展,打造精品,誉满全国,绽放了新时期蒲剧蓬勃的生命力。

再往后走,又看到了许多图片,是有关蒲剧演出的戏台、碑刻,蒲剧人物的砖雕木雕、剪纸,蒲剧的特技绝活,蒲剧舞台上角色的服饰道具、伴奏乐器等等,以及蒲剧人才的发展情况。看着这些丰富多彩、综合包罗了蒲剧各个方面的图片,心中感慨良久、滋味万千。蒲剧这一古老的剧种,它穿越过荆棘,抵达过辉煌,有过赏心乐事,也历过韶光易逝。这穿越了数百年的蒲州梆子,牵了多少人的魂,动了多少人的魄,让多少人甘愿为之付出毕生的精力、热爱、甚或是生命!它在逆境中坚持、发展,以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迎接着专属于它的新时代的到来!

轻轻地问一句:“蒲剧是什么?”我想这样来回答:当我们有一日,行走在夕阳晚照的他乡,行走在青石向晚的街闾小巷,忽地从那音箱匣子里传来铿锵的锣鼓叉子声、传来密集如雨的板鼓声,紧接着是一声响遏行云的震天高吼,噢!那一刻,心突然安静了下来,这——就是蒲剧,它是萦绕于心的乡音,它是牵了乡魂的天籁!

(作者供职于山西省蒲剧艺术院)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