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闻洪洞道情深,
板腔婉转吸引人。
暮色渐临槐乡,洪安涧河旁,洪洞道情文化研究会演艺剧场里灯火通明。
4月7日是星期五,又逢道情戏专场。离晚7点开场还有个把钟头,辛村镇北段村的刘德胜吃罢晚饭早早就来到了剧场,“怕迟了没位置”。
古稀之年的刘德胜是一位老戏迷,尤其喜爱洪洞道情。“渔鼓摇板加四弦,曲调优美心舒坦。咱洪洞土生土长的地方戏,听着就舒服!”刘德胜笑着说,每个周五他都会来这里过戏瘾,经年不误。
说话间,200多平方米的演艺剧场里已是座无虚席,必须临时添加一些塑料凳才能满足后来者的看戏需求。“每次都是这样,大家热情着哩!”刘德胜告诉记者。
观众何以如此热情?洪洞大槐树道情剧团团长杨东海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向记者滔滔不绝地说开来:洪洞道情原称“道腔”,流行于洪洞县乃至晋南地区一带,原为说唱艺术,在近两百年的发展中汲取地方民歌小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剧种。1961年,戏剧家田汉根据元代戏剧评论家芝庵所著《燕南芝庵论曲》等资料记载“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礼”的依据,建议把“道腔”的称呼改为“道情”,洪洞道情由此得名。彼时,田汉对洪洞道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晋南是中国戏曲的摇篮,洪洞道情是这个摇篮中的一朵奇葩,很有前途”。道情于20世纪60年代被收录于《中国戏剧词典》。洪洞道情经挖掘整理,尚保留19个本戏和6个折子戏。传统历史剧目有《龙虎山》《湘子度林英》等,写二十四孝道故事的有《郭巨埋儿》《董永哭街》《安安送米》等,还有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的《判双钉》《断乌盆》《十万金》等。洪洞道情的传统唱腔主要由“高调”“官调”“平调”三大部分组成,节奏鲜明,抒情性强,旋律悠扬缠绵、潇洒幽深,再加上唱腔独特、人物鲜活、故事贴近生活,因而深受群众喜爱。“宁愿不吃一桌席,不能误了道情戏”,便是百余年来当地群众对这一剧种的高度评价。道情与蒲剧接近,但颇有不同,除人物上下场和曲调的接转、按头用锣鼓伴奏外,演唱时均用渔鼓简板击打节奏。
没有高档的装修,没有炫目的灯光,小小的演艺剧场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承载着当代洪洞人对家乡戏的喜爱。
晚7点整,随着音乐总指挥李金柱打板声响起,演出在观众们的翘首以盼中开始。首先一段优美的演奏就把人抓住了,那意味深长的旋律情不自禁地把感动灌注到你的心田。台上,演员们一身便装,未施粉黛,唱念做打却是有板有眼,赢得掌声、叫好声不断。
这不,一袭红衣的张红红登台表演的是《二度梅·重台别》唱段,她咬字清晰、情感充沛,举手投足透着自信从容,不时博得台下的喝彩声。
张红红是洪洞县文化馆的退休职工,之前一直在馆内的宣传室工作。2008年,洪洞道情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作为保护单位的洪洞县文化馆组织馆内有戏剧专长的业务骨干学习这一地方剧种,她便是其中之一。“我的父母都是洪洞县道情剧团老一辈的演职人员,父亲是板师,母亲是道情戏演员。”张红红回忆。那时,母亲一字一句地教,张红红就一字一句地学,从小耳濡目染和后天刻苦练习,她很快就脱颖而出,5年学习下来已颇具洪洞道情专业水准。
然而,即便有广泛的观众基础,和张红红这样的中青年演员的不懈努力,作为地方剧种的洪洞道情在传承中也曾陷入尴尬的境地。2021年6月,洪洞道情就被列入“山西省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成为我省26个濒危戏曲剧种之一。
2022年3月21日,为了积极做好洪洞道情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挖掘、整理、拓展和创作工作,洪洞道情文化研究会注册成立。一年来,洪洞道情文化研究会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排练了传统经典剧目《苏三起解》《送茶》《绱鞋》和现代剧目《拆迁风波》《十八相送》《大美洪洞砥砺前行》等,并多次深入乡村巡演。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好非遗项目后继乏人的现实,研究会积极与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协作沟通,组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洞道情培训基地,整编35名在校学生成立了洪洞道情速成中专班,为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培养了接班人。
传承是一种使命,弘扬是一种担当。发展戏曲艺术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洪洞道情文化研究会以演艺剧场为基地,汇聚了越来越多的专业院团名家、演员和戏迷。他们已坚持义演了十多年。蒲剧、眉户、道情个个都是多面手。记者曾观看了三场演出,每位上台的演员从演唱到独白,从表情、眼神到动作,行云流水,如临其境,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让观者入戏颇深、情难自禁。演员们运用戏曲独特的表演形式,通过唱、念、做、打等丰富的表演手段,把人物情感通过唱腔、旋律更好地诠释出来,使演出效果达到了生活化的艺术美与抒情化的意境美,让观众从中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洪洞道情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成杰介绍,今年研究会将加大排练力度,对历史剧目深钻细研、提升发展,编排新的剧目,由小折子戏向整本戏剧目发展,为新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接轨。同时,开展洪洞道情理论研究和演艺发展,完成《洪洞道情志》《洪洞道情音乐集》的撰写、编辑、整理和发行;新编《洪洞道情》教学教材,建立系统理论体系,便于教学和排练剧目使用;组织有演艺技能的资深会员参加省、市戏曲大赛,深入农村一线进行巡演等。“戏曲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希望通过努力,使洪洞道情这个本土剧种‘枝繁叶茂’,在保护传承、弘扬发展的同时,为临汾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李成杰如是说。
春风又绿涧河岸,艺苑奇葩花正妍。记者走出演艺剧场时,已是夜色深沉、华灯璀璨。身后,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耳畔,道情戏优美婉转的唱腔随着花香飘向了远方……
洪洞道情文化研究会在培根铸魂上展现了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了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了新风貌。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