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年轻人接受戏曲创造更多可能性
 为年轻人接受戏曲创造更多可能性
2024-06-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秦毅

戏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戏曲发展困境的话题引发普遍关注。不少人看到了戏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人们文化娱乐中所占的比重在降低,据此认为,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和娱乐方式多样化的背景下,随着老一辈戏曲人、戏曲观众的老去,戏曲将会面临发展困境。

《牡丹亭》

先不论这种观点是否小觑了戏曲的魅力,单就把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现代化的娱乐休闲方式割裂开来的分析方式,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当看到的是,近年来,随着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兴起,包括秦腔在内的许多剧种,不再只是中老年朋友的“专属戏”,而是拥有了大批年轻的观众群体。“戏曲+音乐”“戏曲+电影”“戏曲+妆造”“戏曲+旅游”的跨界尝试,在网络上不断掀起热潮,吸引了年轻人沉醉于戏曲的满园春色中。

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戏曲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生动的表演和独特的唱腔,以及具有高台教化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与受众产生联系。其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包容性,具备创新发展的基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艺术样式之一,戏曲只有很好地融入当代社会,并且在与其他艺术样式的互鉴中,在与当代传媒手段、生活方式的交融互动中,方能更好地展现新魅力、焕发新光彩,更为贴近受众,从而“俘获”年轻人。

艺术的发展壮大一直以来都依托于社会传播方式,旨在与更为广泛的人群产生联系,因为任何艺术样式,其创作的主体是人,服务的对象是人,反映的是人的生活和情感,其繁荣发展的关键在人。戏曲传播从最初的瓦舍、勾栏,到之后的戏台,再到广播、电视,一直到如今的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主动拥抱受众是永恒的基调。

具体而言,要为年轻人接受戏曲创造更多可能性,一要做好教育与普及工作,可以在中小学阶段开设戏曲鉴赏课程,让学生从小接触并了解戏曲文化,播下艺术的种子;举办戏曲知识讲座、工作坊和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公众对戏曲的认识和兴趣。

二要做好数字时代下的传播和推广工作。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当下,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推广戏曲。比如,发布戏曲表演片段、演员风采以及背后的故事等内容,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另外,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戏曲体验,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戏曲的魅力。

三要做好创新赋能工作,用好新面孔,感染年轻群体。更多青年演员的加入,可以让戏曲更具魅力、更富活力。对此,除创排新剧目、复排经典老剧外,在拍摄戏曲MV、推进戏曲旅游体验、戏曲研学的过程中,要为年轻演员崭露头角搭建更多平台,从而实现台上台下齐涌动、青春力量正澎湃。比如,不久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秦腔版《上春山》MV,在上线3天之内,播放量超过100万次,转发及点赞量非常多,收获了一波“艺术流量”。其主创是“80后”“90后”,主演更是以“00后”为主的青年演员,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唱出青春的味道,是作品成功“圈粉”的重要原因之一。

《牡丹亭》中有言:“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需要明确的是,以上通过教育与普及、创新表演形式、社交媒体推广和跨界合作等举措,仅是吸引年轻人走进戏曲百花园的“门外”功夫,而要真正留住脚步、留住人,最终需要用作品说话,需要更多的高原高峰之作绽放出戏曲的强大魅力,需要持续提供书写时代、观照生活、滋润心灵的营养之作,这才是让年轻人接受戏曲的“终极武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