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工智能,艺术从业者不必如临大敌
 面对人工智能,艺术从业者不必如临大敌
2024-06-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夕君

近年来,人工智能(AI)的发展突飞猛进,在艺术创作领域表现出不容小觑的能力。AI能够写作、作曲、绘画等,其全能与高效甚至让人类从业者感到“压力山大”,“AI将取代某某行业从业者”这类话题也不时被提及。笔者认为,谈“取代”为时过早,从创作生产与欣赏接受两个层面观照,艺术领域从业者面对AI,大可不必如临大敌。

真正的艺术家往往是社会、时代中最为敏锐的一批人,上乘的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基于自身的生命体验、表达意识、技术技巧等运筹帷幄、布局谋篇,实现从无到有的创造。而对于AI而言,无论其表现得多么聪慧,都不能改变其计算本质,AI的成长成熟依赖人类的训练与“投喂”。掌握海量数据、具备极强运算能力的AI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比个体人类艺术家更“渊博”,却难以匹敌人类的创造能力。基于已有数据进行分析梳理、排列组合能够生产出及格线以上的产品,却无法创作出在本质属性上具有创新性、开拓性的作品。

站在欣赏接受的角度观察,人类的审美活动复杂而精密,打动人心的不单单是作品自身,而是作品与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经历、创作历程、逸闻故事等共同作用而生成的“互文场”,其间还包含着欣赏者自身情感与经验的参与和投射。举例来说,倘若读者不了解史铁生的生平,就很难体味《命若琴弦》的抗争与力量;倘若听众不了解贝多芬晚年近乎失聪的经历,就不容易充分感知《第九交响曲》的磅礴与热烈。文艺作品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互文场”在作品的传播、接受尤其是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层面上,AI所能提供的东西实在太过刻板、单薄了。试问,哪一首由AI创作的音乐作品广为流传了?哪一部由AI制作的视听作品火爆“出圈”了?很遗憾,没有。

AI能够做什么与AI能够做好什么,远非同一个问题。艺术创作的关键是人类的大脑,而非算法与工具。与其用对抗、对立的眼光满怀警惕地看待AI,不如认真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AI,人机共处、互动,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