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戏曲创新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戏曲创新发展
2024-11-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池 浚

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始终与时代如影随形,并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流变衍化变革。“传统文化+新兴技术”深度融合,总能引领风尚,成为时代文艺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这一历史悠久而又生机盎然的传统艺术也是如此,在历史的演进中坚持守正、不辍创新。

当年,作为新艺术形式的唱片和电影为在中国立足,在民族传统艺术中汲取生长的营养和依傍的力量。1904年胜利唱片公司灌录的孙菊仙演唱的京剧《举鼎观画》等、1905年丰泰照相馆拍摄的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是现存较早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唱片;1948年华艺影片公司拍摄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成为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正值盛年的京剧能以尚处幼年的唱片和电影作为传播载体,充分展现了传统戏曲开放包容的态度和创新发展的生机。

如今,日新月异的新材料、新技术,为戏曲创作和艺术体验开辟多元发展的新空间、新形态。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在促进舞台艺术迭代升级,推进戏曲发展演进。现代数字技术的应用打破了艺术表现的界限,让戏曲在虚拟空间中获得全新的视听呈现方式,使其跨越时空面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开辟出一条连接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的路径。

首先,数字技术的拓展可以实现传统戏曲在现代剧场空间与数字艺术空间相融,延伸戏曲表演时空。

现代技术手段催生多维数字艺术空间,为探索新型立体演剧模式提供了很大可能。新媒体手段与舞台表演互动,构成演员表演、虚拟影像、舞台置景有机结合的艺术空间。如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前沿数字技术不仅是戏曲创作的辅助,更成为连接传统戏曲与现代观众的重要桥梁,使戏曲空间与“横屏+竖屏”媒体形成联动,打造“在线+在地”交互式观剧时空,实现“戏曲+”跨界融合、构建“戏曲元宇宙”。新媒体极大延展了传统舞台场域,戏曲传播方式也随之更新。

其次,数字技术的助力可以打造令人震撼的视听效果。

数字技术可以进行一场真切而又奇幻的“造梦”,实现以往无法达到的艺术感染力。如梅葆玖任艺术指导的多媒体京剧《梅兰霓裳》的“华清赐浴”中,巨型LED屏上,镜头从地面越到华清池前,后面是山泉、云雾的环境。舞台上,舞台实景延伸出来,配合干冰等舞台手段,营造水雾朦胧的舞台效果。三维虚拟影像与舞台上的道具无缝衔接,与实体布景融为一体,既为原本就立体呈现的戏曲舞台营造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景观和氛围,又进一步拓展和凸显戏曲虚拟、写意的精神。在充盈技术手段的舞台上呈现的戏曲作品,令观众一眼惊艳、看进去了,让观众更加充分体会京剧的韵味和魅力。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呈现传统的民族文化,吸引观众的是时尚,征服他们的依然是传统。

再次,数字技术的引入可以突破既有观演关系,探索新型观演模式,达到与观众的共鸣共情。

数字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引导戏曲舞台结构的改变,建立多种新型的观演关系和交流方式。如马王堆复原动态展演《一念·辛追梦》通过京剧艺术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通过现代文旅融合剧的形式呈现馆内珍藏的展品。该剧对传统的纱幕投影技术大胆创新,用多层次、动态的投影方式,为现场营造出无死角的裸眼3D效果。在视频内容上,通过还原博物馆中的文物触发整场表演,将还原的文物素材与视频制作的场景相结合,用科技再现历史,让历史变成故事,以国粹承载国宝。观众在观赏完馆藏的静态展品后,可以马上欣赏到一台精美的动态演出,更深刻地感受这些国宝背后的故事与传奇,获得深度沉浸式的观赏体验。

最后,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戏曲作品的叙事方式,用多元化的语言系统,讲好感人至深的生动故事。

数字技术极大丰富了传统戏曲表现手法,为戏曲在舞台表演之外找到了更多的呈现方式,使演出更具即时性和新鲜感,让观众有更多现场交互和参与,获得情节、情感和观感的全流程体验。如即将在江苏常熟沙家浜景区驻场演出的沉浸式光影剧《追梦·沙家浜》,将原本用于展陈的小规模全息影像放大为真人体量的舞台版,让虚拟人、数字人与真人演员同台表演,在全国尚属首创。演员的现场表演与虚拟影像人屏互动,与幻影成像深度融合,营造亦真亦幻、如诗如梦的意境,满足观众对“意”的理解和对“境”的想象。通过数字内容与现实世界在同一维度形成立体化演绎,将缥缈的幻境呈现于实体的舞台,辅以升降机械精准实现空间变换,无缝衔接虚拟元素与现实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含量不能作为判断戏曲创新成功与否的依据,所有技术手段都是为观众呈现更高的观赏性和互动性,以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适应多层次文化需求。

随着数字技术的强力介入,科技与戏曲的融合度得到进一步深化。但对于戏曲舞台,能否使用科技似乎已经不是问题的焦点,关键的问题在于创作者在使用过程中如何把握尺度、幅度、深度、广度,使其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发挥最大效益。戏曲“以歌舞演故事”,在表演中讲述故事、揭示思想和传递情感。数字技术的运用应该服务于主题立意、剧情内容和人物形象。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不能停留在对戏曲进行简单“外部包装”或表面“涂脂抹粉”的层次,不能脱离剧作单纯炫技,盲目追求感官愉悦的“视觉奇观”,更不能让戏曲艺术和数字技术“两张皮”。要坚持“内容为王”,对表演艺术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戏剧性需求中挖掘技术亮点。

新时代,科技碰撞文化,数字赋能戏曲,经典亦可时尚。数字技术为传统戏曲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广阔天地。掌握核心创造力的艺术家要在尊重戏曲文化品质和美学规律前提下,通过新的思维和手段,探索新的创作模式,主动运用新兴数字技术,开拓新的生产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戏曲艺术闪耀更加数字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焕新活力。

(作者系国家京剧院一级编剧、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