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放眼全国相关小剧场戏曲的各种节和展演,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有一个特色——细水长流,精耕细作。展演将剧目定位于12台左右,数量的把控是对品质的把关。求质不求量,体现了一种少而精、小而美的艺术追求。这也契合上海海派文化的做派,使艺术在简约中传承,在精雅里展示。
以往小剧场戏曲,人们把关注重点更多地放在创新突破、跨界融合上,而现在也非常注重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理念,积极打造剧种个性,让剧种的独特韵味成为创新的底色,而不是一味地摒弃传统本体去追求所谓的“新”。比如高甲戏对丑行特色的彰显、锡剧的唯美精致、昆剧对内心细腻深刻的演绎等,对剧种特色的强化也是近年强调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小剧场的“青春”特质,不仅体现在年龄上,更体现在心理状态上。近年来名家和老艺术家的加盟,让我感受到他们都怀有一颗艺无止境、不断探索的年轻的心,他们的参与让小剧场的品质有了提升,也激励着更多造诣高深的艺术家积极投身于小剧场戏曲的创新与发展之中,共同推动这一艺术形式不断迈向新的高峰。
本届的展演有人性幽微的深刻洞察、历史宏大叙事的精神化演绎、文化哲思的精妙传达、文学名作的当代回响、传统故事的现代解读、表演风格的跨界突破等。其中,昆剧《六道图》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一部作品,从选材到演绎方式皆打破昆剧传统框架,以艺术之名,将杀人、灵魂交易的情节融入古典雅致的昆剧语境,挑战世俗道德常规评判标准,细腻入微地探入人性最幽僻隐秘角落。石小梅和李政成的表演,将主人公一丝一念的转变、潜藏心底的复杂动机皆精准捕捉放大。无论是吴道子创作癫狂下良知的丝丝抽离,还是卢罂公甘愿赴死背后斑驳难测的情愫,被层层剥开,呈现出人性在艺术执念、道德羁绊间如迷宫般的幽深路径,意蕴无穷,耐人寻味。
昆剧《青山许我》聚焦苏轼“乌台诗案”这一人生转折,展现他在狱中的心路历程。发挥了昆曲擅长写梦的特长,并融入现代理念,打破时空概念,以“鹤翁”为意象贯穿全剧,巧妙地将苏轼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得意”串联起来,自由穿梭于苏轼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构建起一个富有诗意和灵动性的舞台时空架构。“鹤”的自由、高洁的寓意,象征苏轼内心深处的洒脱超然。
粤剧《奉天承运》突破了传统戏曲的叙事模式和表现形式,对人心和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入挖掘,戏剧的冲突和反转都令人惊叹,颇具莎士比亚悲剧之风。演员们将传统粤剧与现代表演艺术相结合,做到了体验与表现的有机融合,使得整个表演充满张力和感染力。
当然,本届一些剧目的演出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让我反思小剧场戏曲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讲好故事并巧妙而又自然地突出深刻主题。小剧场虽为试验田,但绝不是“自由市场”。对传统经典剧目的改编和创新不可太随意。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坚守戏曲艺术的本质和底线。创作者应当在对经典剧目的敬畏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作者为《中国戏剧》杂志主编、编审)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山西戏剧网